疑點重重的 ❙特朗普❙ 暗殺未遂案 - (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一﹕事件經過

2024年7月13日星期六 (❙美國❙ 東岸時間),❙特朗普❙ 在 ❙賓夕法尼亞州❙ 一個露天場地舉行競選活動,期間一名槍手向 ❙特朗普❙ 方向發了八槍,用的是 AR-15型半自動步槍。

❙特朗普❙ 於午後 6:03 分上台。音樂於 6:05 分停止。6:11分,❙特朗普❙ 開始演講,談非法移民問題,頭右轉向一幅非法移民統計圖表進行講解,此時右耳濺血,因而避過一劫。隨後特勤局人員一擁而上,重重包圍 ❙特朗普❙,然後將他護送離開及送院治療。

二﹕背景

❙美國❙❙民主黨❙人及左翼人士長期對 ❙特朗普❙ 的妖魔化終於「修成正果」,幾乎!

多年來,❙民主黨❙ 及自由派 —— 經由建制傳媒 —— 一直煽動民眾對 ❙特朗普❙ 的仇恨。

對 ❙特朗普❙ 的妖魔化及仇恨運動始於 ❙奧巴馬❙。

❙特朗普❙ 剛踏入 ❙白宮❙ 成為 ❙美國❙ 第45任總統不久,❙奧巴馬❙ 以前總統身份在深藍的 ❙芝加哥市❙ 的 ❙芝加哥經濟俱樂部❙ (Economics Club of Chicago) 演講,期間將 ❙特朗普❙ 拿來與 ❙希特拉❙ 相提並論,並暗示 ❙美國❙人應該投票給 ❙民主黨❙,否則數百萬人將被殺害。[這裡]

要了解今日的 ❙美國❙ 政治,不能忽略當今 ❙美國❙ 政界權力野心極大的 ❙奧巴馬❙。

❙奧巴馬❙ 一直是 ❙民主黨❙ 陣營的幕後扯線人。

❙奧巴馬❙ 在 ❙芝加哥經濟俱樂部❙ 演講後,自由派名人、荷里活明星、建制傳媒和政客,包括現任總統 ❙拜登❙ 便一直沿用奧巴馬的定調來煽動民眾對 ❙特朗普❙ 的仇恨。

例子太多,僅舉數例。

著名的自由派明星 ❙羅伯特•狄尼路❙ (Robert De Niro) 多年來一直威脅對 ❙特朗普❙ 使用暴力或希望對 ❙特朗普❙ 使用暴力。 2016年,❙狄尼路❙ 罵 ❙特朗普❙ 為「狗」﹑「豬」,並且公開說想「給他臉上來一拳」。

2017 年,喜劇演員 ❙凱西•格里芬❙ (Kathy Griffin) 拍了一張拿著特朗普血淋淋的頭顱模型的照片。

raw-image


2017年,位於深藍的 ❙紐約❙ 的 ❙公共劇場❙ (The Public Theater) 上演了由戲劇導演 ❙奧斯卡尤斯蒂斯 ❙(Oskar eustis) 改編的 ❙莎士比亞❙ 劇作《尤利烏斯•凱撒》,將這位 ❙羅馬❙ 領袖描繪成 ❙特朗普❙,並進行了一場血腥暗殺。[這裡]

raw-image


2017年,著名的饒舌歌手 Snoop Dogg 在一個音樂錄視頻裡開槍射擊一個打扮成小丑的 ❙特朗普❙ 的頭部。[這裡

raw-image


2017 年,❙華盛頓❙ 反 ❙特朗普❙ 婦女遊行期間,❙瑪丹娜❙ 對遊行群訴說她要炸毀 ❙白宮❙ 的暴力幻想,贏得了遊行群眾熱烈的掌聲。[這裡

2018年,❙珍‧方達❙ 公開視 ❙特朗普❙ 為今日 ❙美國❙ 的 ❙希特勒❙。[這裡

2018年,演員羅絲•奧當奴 (Rosie O'Donnell) 在接受訪問時說,「我想派軍隊去 ❙白宮❙ 抓捕他。」[這裡

2019年,歌手、演員及諧星 ❙貝蒂•米德勒❙ (Bette Midler) 公開希望有人捅 ❙特朗普❙ 幾刀,更幻想 ❙特朗普❙ 在全國面前被毆打。[這裡]

2020年,《的士司機》的劇作家 ❙保羅·施拉德❙ (Paul Schrader)在一則 FaceBook 貼文上寫道正考慮給編劇學生一份作業,關於刺殺時任總統特朗普的陰謀。[這裡

返回2017年,❙特朗普❙ 才上任一年,名演員 ❙約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在 ❙英國❙ 的一個音樂節上 向觀眾提問:「上一次有演員刺殺總統是什麼時候? …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也許是時候了。」[這裡]

❙德普❙ 指的上一次是演員 ❙約翰•威爾克斯•布思❙ (John Wilkes Booth) 的刺殺 ❙林肯❙。

巧合的是,❙林肯❙ 總統也是 ❙共和黨❙ 人,於1865年被刺殺前,❙民主黨❙ 及其控制的報社對 ❙林肯❙ 進行同樣的污名化,說他是「獨裁者」﹑「暴君」﹑「這將是我們所知的美國的終結」(It would be the end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we know it)。

這裡的「數例」也已經不少了。

難以置信的是,建制傳媒如 CNN﹑MSNBC﹑ABC 等卻口徑一致地聲稱這都是因 ❙特朗普❙ 的暴力言辭( violent rhetoric) 所造成云云 —— 言外之意,作為受害人的 ❙特朗普❙ 竟然是自己的加害人!

在這樣的政治暴力氣候之下,刺殺 ❙特朗普❙ 根本就是意料中事。

事實上,兩年前,前 ❙霍士新聞❙ 評論員 ❙塔克•卡森❙ (Tucker Carlson) 已經預測了今日的事件: 製造 ❙特朗普❙ 勾結 ❙俄羅斯❙ 而要彈劾 ❙特朗普❙ 失敗﹑製造 ❙國會山莊❙ 叛亂而要彈劾 ❙特朗普❙ 失敗﹑製造 ❙特朗普❙ 私藏機密文件失敗 ... 剩下的便只有最後一著 —— 暗殺。[這裡]

 ◆ 未完

avatar-img
23會員
257內容數
國際 + 政治, 還有文化論述。 政治沒有巧合; 不作預測的政治評論都是廢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春日陽一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英國❙ 國會下議院650 個席位中近三分之二的席位拱手讓給 ❙凱爾•斯塔默❙ (Keir Starmer) 領導的 ❙工黨❙,這是 ❙保守黨❙ 統治 ❙英國❙ 14 年之後的一次歷史性大選。 (前)首相 ❙里希•蘇納克❙ 領導的 ❙保守黨❙ 遭受到史上最慘重的滑鐵盧。 自 2019 年的大選以
之九﹕❙民主黨❙ 的部署漸成格局 —— 呼之欲出的 ❙米雪‧奧巴馬❙ ❙美國❙ 政情的發展基本上吻合我自年初開始寫下的分析和判斷﹕最終與 ❙特朗普❙ 對壘的不會是 ❙拜登❙。[見《2024 ❙美國總統❙ 大選預評估系列》文章] 關於本次辯論亦一如前文的預測﹕ 這一場沒有現場觀眾的辯論,安排在
之八﹕詭異的第一場總統辯論 2024年的第一場總統辯論將於6月27日 ❙美國❙ 東岸晚上900時進行,主辦方是 CNN,地點在 CNN 的 ❙亞特蘭大❙ 錄影廠。主持人有兩位,一位是 ❙傑克‧德巴❙ (Jake Tapper),另一位是 ❙丹娜‧巴殊❙ (Dana Bash )。 這場辯論毫不簡
選舉結果 一 總體而言,前文的左右之分,左傾偏向支持開放邊境政策﹑認同全球暖化是一個科學事實﹑推崇多元文化﹑福利主義﹑反資本主義等﹔而右傾則關注國家安全﹑反對開放邊境﹑對全球暖化抱懷疑態度﹑主張融合移民政策﹑減少福利主義﹑反對社會主義﹑以古典自由主義 (自由市場﹑個人權利) 為原則。 這個
議會結構 本屆 ❙歐洲議會❙ 議員共720名,來自27個成員國。 每個 ❙歐盟❙ 成員國可選出的 ❙歐洲議會❙ 議員人數以遞減比例原則計算,即人口較大國家在 ❙歐洲議會❙ 內具較多議席,而人口較少國家所佔議席則相對較少。❙德國❙ 在 ❙歐盟❙ 成員國中人口最多,因此享有96席﹕❙法國❙ 第二
背景 在六月的 ❙歐盟❙ 大選前,❙歐洲❙ 的社會主義陣營於2024年2月2日在總部位於 ❙羅馬❙ 的 ❙意大利社會民主黨❙ 總部舉行會義。會場外佈置警戒線,門禁深嚴。❙歐洲❙ 的社會主義領袖們似乎並不信任他們誓要保護其利益的民眾。 會義開始前,❙歐洲議會❙ 的 ❙社會主義者和民主人士進步聯盟❙
❙英國❙ 國會下議院650 個席位中近三分之二的席位拱手讓給 ❙凱爾•斯塔默❙ (Keir Starmer) 領導的 ❙工黨❙,這是 ❙保守黨❙ 統治 ❙英國❙ 14 年之後的一次歷史性大選。 (前)首相 ❙里希•蘇納克❙ 領導的 ❙保守黨❙ 遭受到史上最慘重的滑鐵盧。 自 2019 年的大選以
之九﹕❙民主黨❙ 的部署漸成格局 —— 呼之欲出的 ❙米雪‧奧巴馬❙ ❙美國❙ 政情的發展基本上吻合我自年初開始寫下的分析和判斷﹕最終與 ❙特朗普❙ 對壘的不會是 ❙拜登❙。[見《2024 ❙美國總統❙ 大選預評估系列》文章] 關於本次辯論亦一如前文的預測﹕ 這一場沒有現場觀眾的辯論,安排在
之八﹕詭異的第一場總統辯論 2024年的第一場總統辯論將於6月27日 ❙美國❙ 東岸晚上900時進行,主辦方是 CNN,地點在 CNN 的 ❙亞特蘭大❙ 錄影廠。主持人有兩位,一位是 ❙傑克‧德巴❙ (Jake Tapper),另一位是 ❙丹娜‧巴殊❙ (Dana Bash )。 這場辯論毫不簡
選舉結果 一 總體而言,前文的左右之分,左傾偏向支持開放邊境政策﹑認同全球暖化是一個科學事實﹑推崇多元文化﹑福利主義﹑反資本主義等﹔而右傾則關注國家安全﹑反對開放邊境﹑對全球暖化抱懷疑態度﹑主張融合移民政策﹑減少福利主義﹑反對社會主義﹑以古典自由主義 (自由市場﹑個人權利) 為原則。 這個
議會結構 本屆 ❙歐洲議會❙ 議員共720名,來自27個成員國。 每個 ❙歐盟❙ 成員國可選出的 ❙歐洲議會❙ 議員人數以遞減比例原則計算,即人口較大國家在 ❙歐洲議會❙ 內具較多議席,而人口較少國家所佔議席則相對較少。❙德國❙ 在 ❙歐盟❙ 成員國中人口最多,因此享有96席﹕❙法國❙ 第二
背景 在六月的 ❙歐盟❙ 大選前,❙歐洲❙ 的社會主義陣營於2024年2月2日在總部位於 ❙羅馬❙ 的 ❙意大利社會民主黨❙ 總部舉行會義。會場外佈置警戒線,門禁深嚴。❙歐洲❙ 的社會主義領袖們似乎並不信任他們誓要保護其利益的民眾。 會義開始前,❙歐洲議會❙ 的 ❙社會主義者和民主人士進步聯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7月21日,在洶湧難止的勸退聲中,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宣布放棄競選連任。毫無疑問,這是7月13日特朗普(Donald Trump)遇襲後,美國大選的又一高潮,也是台灣輿論繼「美國版319」後,又一個引發討論的新聯想:「美國版換柱」。
Thumbnail
説真的,當我在網路上看到川普7/13日在賓州巴特勒市競選造勢時,遭一名槍手從一百多公尺外屋頂開槍時,我並沒有特別注意,衹覺得會不會是美版的「阿扁槍擊事件」,直到見及大量常看的自媒體博主紛紛談論,各自提出看法時,才覺得這樁事件非同小可。
Thumbnail
前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在2024年7月13日一次於賓州的公開演講中遭到槍手攻擊。這一事件再次引發了全球關注,特別是對於即將於11月5日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更是增添了一層複雜的色彩。對許多台灣民眾而言,可能難以區分拜登與川普之間的政策差異,也不太了解民主黨和共和黨的不同,但這次選舉的結果對全球局勢
Thumbnail
當地時間週六下午6點15分,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場競選活動中遭遇槍擊,右耳輕微受傷。刺殺者當場被擊斃,遺體被發現在會場距離200碼的屋頂上,是一名20歲的年輕男性。 槍擊事件成為了所有人討論的焦點,關鍵是幕後黑手是誰?有人說,子彈在
Thumbnail
特朗普(Trump)遇刺事件餘波未了,不單牽動了世人的關注,更成了全球討論的熱話。不過追蹤特朗普的熱度沒有因此而停下來,因為迎來的就是在威斯康辛州(Wisconsin)密爾瓦基(Wisconsin)舉行的重磅活動......
Thumbnail
當地時間7月13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參加競選活動時遇襲,右臉明顯染血,現場更傳出多聲槍響。從結果來看,槍擊不只讓特朗普掛彩,也造成一位民眾身亡、兩位民眾重傷,槍手則被特勤人員當場擊斃。整起事件目前朝著暗殺未遂偵查。
Thumbnail
總統特朗普(Trump)遇刺事件才過了一天,各大媒體包括電視、網絡和字媒體早已鋪天蓋地,不停地報道,大大小小的消息更是排山倒海,蜂湧而來。消息多了,人們亦開始掌握了總統先生受襲事件的來龍去脈......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美國前總統川普今(13)日賓州造勢,竟遭暗殺槍擊,子彈射中右耳,直接噴血整張臉。
Thumbnail
總統特朗普(Trump)今午在賓夕凡尼亞州(Pennsylvania )畢那(Butler)市舉行大型競選集會。叮噹和大熊也在電視上觀看,怎料集會開始不久,突發驚傳槍聲,然後我們看見特朗普在台前掩耳倒下,與會者旋即傳出大量驚惶失措的尖叫聲,保安人員迅速簇擁上前保護特朗普離開演講台......
Thumbnail
5月30日,紐約一家法院陪審團裁定,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封口費』案中被控的34項罪名全部成立,對特朗普的量刑將在7月11日、也就是共和黨人將正式宣佈他為2024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幾天前公佈。特朗普成為美國第一位被刑事起訴並判有罪的前總統,還有可能當選下一屆總統。   陪審團裁定特朗普偽造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7月21日,在洶湧難止的勸退聲中,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宣布放棄競選連任。毫無疑問,這是7月13日特朗普(Donald Trump)遇襲後,美國大選的又一高潮,也是台灣輿論繼「美國版319」後,又一個引發討論的新聯想:「美國版換柱」。
Thumbnail
説真的,當我在網路上看到川普7/13日在賓州巴特勒市競選造勢時,遭一名槍手從一百多公尺外屋頂開槍時,我並沒有特別注意,衹覺得會不會是美版的「阿扁槍擊事件」,直到見及大量常看的自媒體博主紛紛談論,各自提出看法時,才覺得這樁事件非同小可。
Thumbnail
前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在2024年7月13日一次於賓州的公開演講中遭到槍手攻擊。這一事件再次引發了全球關注,特別是對於即將於11月5日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更是增添了一層複雜的色彩。對許多台灣民眾而言,可能難以區分拜登與川普之間的政策差異,也不太了解民主黨和共和黨的不同,但這次選舉的結果對全球局勢
Thumbnail
當地時間週六下午6點15分,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場競選活動中遭遇槍擊,右耳輕微受傷。刺殺者當場被擊斃,遺體被發現在會場距離200碼的屋頂上,是一名20歲的年輕男性。 槍擊事件成為了所有人討論的焦點,關鍵是幕後黑手是誰?有人說,子彈在
Thumbnail
特朗普(Trump)遇刺事件餘波未了,不單牽動了世人的關注,更成了全球討論的熱話。不過追蹤特朗普的熱度沒有因此而停下來,因為迎來的就是在威斯康辛州(Wisconsin)密爾瓦基(Wisconsin)舉行的重磅活動......
Thumbnail
當地時間7月13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參加競選活動時遇襲,右臉明顯染血,現場更傳出多聲槍響。從結果來看,槍擊不只讓特朗普掛彩,也造成一位民眾身亡、兩位民眾重傷,槍手則被特勤人員當場擊斃。整起事件目前朝著暗殺未遂偵查。
Thumbnail
總統特朗普(Trump)遇刺事件才過了一天,各大媒體包括電視、網絡和字媒體早已鋪天蓋地,不停地報道,大大小小的消息更是排山倒海,蜂湧而來。消息多了,人們亦開始掌握了總統先生受襲事件的來龍去脈......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美國前總統川普今(13)日賓州造勢,竟遭暗殺槍擊,子彈射中右耳,直接噴血整張臉。
Thumbnail
總統特朗普(Trump)今午在賓夕凡尼亞州(Pennsylvania )畢那(Butler)市舉行大型競選集會。叮噹和大熊也在電視上觀看,怎料集會開始不久,突發驚傳槍聲,然後我們看見特朗普在台前掩耳倒下,與會者旋即傳出大量驚惶失措的尖叫聲,保安人員迅速簇擁上前保護特朗普離開演講台......
Thumbnail
5月30日,紐約一家法院陪審團裁定,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封口費』案中被控的34項罪名全部成立,對特朗普的量刑將在7月11日、也就是共和黨人將正式宣佈他為2024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幾天前公佈。特朗普成為美國第一位被刑事起訴並判有罪的前總統,還有可能當選下一屆總統。   陪審團裁定特朗普偽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