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更新:
抱歉EXCEL檔案有做錯,
我就在想說,怎麼可能跌92%才斷頭,
EXCEL公式KEY錯了。
更正如下:
質押借6成,跌22%斷頭,
質押借5成,跌35%斷頭,
質押借4成,跌48%斷頭。
另外,我還忘了一件重要的事,
就是質押再買入。
原文裡面,並沒有將質押再買入計算進去,
單純以「市值 / 質借 = 維持率」來試算,
但是質借出來的錢,
是可以執行再買入的,
甚至本金夠大的話,
可以做到7輪。
我僅以質押再買入1次來試算。
而再買入部位,有可能買不到整股,
為了方便計算,
暫時以整數200元計算,
如圖中的藍色部分:
200元買入10張,市值200萬,
質押60%為120萬,
執行再買入1次,
由於是用整數試算,
假設可以整除,
再買入價位一樣是200元,
可以再買6張,
這6張市值120萬,
再設質,但借出金額設定為「0」。
此時總市值為200萬+120萬=320萬,
此時維持率為320/120=266%,
在擔保品增加的情況下,
維持率變高,
股價要跌到97.5,
維持率才會變成130%,
也就是股價要下跌51%
才會斷頭,
就會比原本的跌22%斷頭要安全。
不過,
由於正2變的很貴,
因此質押出來的金額,
不一定能夠買到整張。
零股應該是不能質押。
以上更新。
※※※※※※※※※※※※※※※※※※※※※※※※※※※
在6/24曾發文:留意指數中規模回檔,
當時指數在23000左右,
因為看到當時台指夜盤的下殺,
開始有警覺。
後來指數漲到7/11的24400左右,
又再漲了1400點,
會讓很多人失去戒心,
有可能在高檔投入,
甚至開質押。
指數在7/11創下史無前例的新高24416,
正2也來到282.9的歷史天價。
直接海放所有指數ETF。
然後,包含川普槍擊、拜登退選等訊息
指數迎來一波2200餘點的下跌,
也印證了中規模的回檔。
老生常談的理論,
在此再重覆一下:
20230310正2雜談-大跌的應對
談的是大跌時,該怎麼辦。
不要看帳上損益,不要打開APP,
可以申請借券,把券借給別人,
賺微薄的利息錢。
20230409正2雜談-先大漲後大跌的防禦性
正2已漲到282,
即使大跌,也還有一定的空間讓它跌,
有一定的防禦性。
20231204正2雜談-大跌買進的交易模式
談的是有閒錢時,何時加碼買進,
選的是大跌。
那麼,終於等到了,
今年有3個回檔波,
之前都發文過了,
若有閒錢加碼,
終於等到時機,
跌2000點不買,
跌3000點就會買了嗎?
還是漲2000點才要買?
20240116正2雜談-投資人最需要修練的點-「耐心」
談的是耐心,等待大跌加碼,需要耐心。
20240530正2雜談-長期持有的心理素質與鍛練
如何長期持有?需要心理鍛練。
在大跌的過程中,
已經有言論出來,
要先跑一波嗎?
要停損換高股息嗎?
要出場換個股操作嗎?
要換成債券嗎?
這都是心理鍛練,
在帳上損失不斷擴大的情況下,
考驗的是心理素質。
20240608正2雜談-指數槓桿投資-淺談加碼系統與爆倉
已詳述相關論點,
期貨的缺點是爆倉,
這波下跌2200點,
保證金放不夠的,就會爆倉出場。
正2的好處是不會爆倉,不會強制平倉,不會被結算。
本篇再談一下質押,
今年質押特別多,
也有一些現象,
質押金額爆漲;
質押額度滿了,不能再押;
券商也調高利率,還有3%的,
真是吃人夠夠。
大仁哥已發文,
詳細說明質押與信貸,
我僅就斷頭來分析,
尤其是今年才剛接觸正2,
ALL IN在高點的人,
第一波中規模回檔的考驗,
已經到來。
特別是ALL IN在高點還開質押的,
已經要準備處理質押的部位,
共有3法:
一、砍倉:也就是「賣出償還」。
二、補錢:補到維持率。
三、補股票:再買入正2,再設定質押,但新質押的正2借款金額設定為「0」,只拉高市值,讓整體維持率上來,不至於被斷頭。
維持率計算不難,
EXCEL拉一下就有了,
範例圖如下:
可以看到,若是買在最高點280元,
質押開滿6成,下跌28%時,
就會來到斷頭點218元,
而正2近期低點為234元,
已逐漸逼近。
若是買在200元左右,借滿6成,
一樣下跌28%,但要跌到156元時才面臨斷頭。
因此,早期進場買在低點,
開質押相對安全。
同步比較質押50%、40%,
可以看到,
由於質押比例較低,
斷頭點就更遠,
質押5成,要跌54%才斷頭。
質押4成,要跌92%才斷頭。
因此我的作法是質押4成,
較為安心。
正2腰斬不是沒有發生過,
下跌3成更是家常便飯,
因此在開質押之前,
就要試算最壞情況,
並且做好因應腹案。
我的看法是補股票,
而不砍倉,
因為要長投,
就不砍倉,
選擇在低點補股票,
總成本降低,
維持率提高,
撐過這一波空頭。
這2天臺北股市因凱米颱風休市,
美股卻不平靜,
迎來下殺,
明天臺股開盤,
指數勢必下挫,
考驗投資人的應變能力。
此為個人研究,
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
指數正2雜談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