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窖裡的男孩》是一個來自敘利亞的14歲非法移民和來自美國的13歲男孩之間的故事。從敘利亞一路漂流到比利時,阿罕在途中丟失了許多東西,其中也包括最重要的,他的家人。隨後,阿罕躲進了馬克斯家裡的地窖,與男孩相遇,友情便從中萌芽。誰能想到,故事最後,兩個未成年的小孩竟能冒險穿越國家,去見阿罕竟然還活著的父親。小說中能夠看見各種對比與矛盾,使讀者在其中拉扯,情緒隨著劇情起伏,閱讀全程不無聊,也讓人在閱後能夠細細品味每個細節。
矛盾與對比
首先要來談談在閱讀期間就能感受滿滿的,對與錯的矛盾。就私下收留非法移民這件事情,能夠將本書的角色分成兩邊,同時也能站在兩邊的角度思考。以馬克斯的視角來看,看著與自己同齡的男孩,一生無法自由得穿梭於太陽底下,只能到處藏匿自己,就連被愛和學習的權利都沒有,同時被貼上恐怖分子的標籤,很難不萌發出憐憫與同情之心。站在警官的角度,當時的公共場所時不時發生恐攻的時代背景,一個偽造身份證又躲在別人家裡地窖的非法移民,很難不讓人懷疑
其身份,而為了讓人民安全生活,留意所有可疑人物是最明智的做法。而身為讀者,我能看見阿罕的真誠,也能理解警官的想法,卻不能想像如果是自己的話,我到底該怎麼做,而這就是整個小說帶給我的內心衝突。
清楚了解兩邊的想法差異後,就能帶到本書的鮮明對比--大人與小孩。不難發現,願意與馬克斯一同冒險的,全都是年紀與他相仿的朋友。故事中馬克斯展現出來的衝動與冒險,像是偽造文書、照顧阿罕、逃離比利時等等的行為,都是正值青春所表現出的擇善固執和義氣。相反的,那些持保守思想的,幾乎都是大人,因為更懂得以前的歷史、更站在大局思考,他們就像是與主角對立的一方,讓馬克斯無法理解。此處的刻畫凸顯出馬克斯與他的朋友那純淨、活潑、還不被社會黑暗所影響的天真,使他們的冒險更有趣,也讓觀眾陶醉在那荒誕而趣味的冒險中,無法自拔。
戰爭的殘酷
「加農砲就像炸彈。被直接命中的時候不會感覺到痛。」這是阿罕的父親對他說的,而他一直假裝深信不疑。回憶起阿罕從前在阿勒坡的家,他和父親離開的那天,才過沒多久,轉頭就發現自己其他的家人都與他們的屋子一同瓦解。看到支離破碎的場景,兩人崩潰,而父親便說了這句話,但沒有被炸彈命中過的人怎麼會知道呢?讀到這邊時,能體會到阿罕當時有多麼的無助,就連歸屬感象徵的家都不再擁有。他想放聲大哭,卻努力將淚水擠了回去「沒關係,想哭就哭吧。」阿罕這才放下內心的枷鎖,攤在馬克斯的身上,在夜深人靜裡,在一片黑暗祥和裡,一個陰暗的小角落裡傳來陣陣啜泣聲。
本書的最高潮,就是在阿罕被迫與馬克斯分離後,和父親再次見面的那一刻,書裡引用古老的蘇菲詩句「為什麼你教會我如何去愛 又在我的心與你相屬後,離我而去」阿罕終於知道了答案「這樣我才能知道自己多愛你」。詩句優美,而完美詮釋了父子兩人這幾年路上的坎坷,觸動心弦,使我淚如雨下。一起待在房間裡的幾天,他們彼此分享著自己的故事,回顧著分離後各自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兩次,我等你了九個月,第一次是等你出生,第二次是等你找到我。每一次你都帶給我極大的驕傲和喜悅。」父親的這句話使我濕潤的眼眶再度涌出淚水。對於他們兩人來說,只要是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他們的家,儘管房間再小,儘管物資缺乏,儘管環境髒亂,他們都不在意。
戰爭的殘酷在於無辜的難民在別人能夠享受青春與自由時,必需背負著分離與死亡的風險,到處在外求生。早已習慣的槍擊聲、不友善眼光、髒亂環境,都是他們的生活。故事中阿罕便是如此,從剛開始對於馬克斯荒唐的計畫感到不可思議,也不覺得能夠成功,就連聽到父親還活著的消息都不敢相信,因為他只感受到希望所帶來的痛苦,到故事最後與父親正要展開冒險時的一句:「爸爸,我感覺到了。希望。」阿罕從剛開始保持著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想法,到後來逐漸對自己的未來萌生希望,能夠看出他的心靈真的被馬克斯帶來的友情所治癒。就像他一手扶養起死回生的蘭花一樣,他的心再度綻放出燦爛而陽光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