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什麼鬼」—「鬼文化」-盂蘭盆節

「搞什麼鬼」—「鬼文化」-盂蘭盆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各國鬼節文化與旅行(盂蘭盆節、女巫節、萬聖節)

盂蘭盆節:

raw-image



盂蘭盆節(又稱「中元節」或「鬼節」)是東亞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主要在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等地流行。這個節日通常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這段時間被視為「鬼月」,據說鬼魂會從冥界回到人間。

盂蘭盆節的起源與佛教有關。根據佛教的經典《盂蘭盆經》,目犍連尊者(佛陀的一位弟子)因為母親在生前積累了不少惡業,死後墮入餓鬼道,受到極大的痛苦。目犍連以神通力探知後,心生悲憫,向佛陀請求幫助。佛陀建議他在七月十五日,與其他僧侶共同設盂蘭盆會,供養佛僧,以此功德來解救母親。從此,這一天就成為了盂蘭盆節,人們會在這一天祭祀祖先,祈求他們的靈魂得以超度。

raw-image



在中國,盂蘭盆節與道教的中元節相融合,因此中元節也被稱為「鬼節」。人們通常會在這一天舉行祭祖儀式,燒紙錢、供奉食物,並燃放煙火來驅趕邪靈。

在日本,盂蘭盆節被稱為「お盆」(Obon),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團聚節日,人們會在這段時間回鄉探親,掃墓並祭拜祖先。這也是一個思念已故親人的時刻,很多家庭會在家中設立靈位,點燃燈籠,引導祖先靈魂回家。

整體來說,盂蘭盆節是一個充滿敬畏與思念的節日,無論在宗教還是文化層面,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avatar-img
談心說地
5會員
46內容數
一倨談心說地的地方,說想說的話,暢所欲言,不想說的話,深藏心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談心說地 的其他內容
台灣中元節習俗(搶孤、普渡、放水燈、祭拜) 放水燈: 放水燈是一種具有宗教和文化意義的習俗,尤其在台灣和其他華人社會中非常流行。這個習俗通常與中元節(鬼月)、元宵節、佛教和道教的慶祝活動有關。水燈通常是由紙或輕型材料製成的小燈籠,內含蠟燭或小燈泡,放在水中漂浮。這個習俗有多種象徵意義:
台灣中元節習俗(搶孤、普渡、放水燈、祭拜) 搶孤: 「搶孤」是台灣傳統的民間活動,通常在節慶或廟會中進行,參加者會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爭搶一個放在高處的「孤」,這個「孤」通常是一個裝滿香火和祝福的物品。這項活動常見於農曆七月或其他重要的節日,目的是祈求安、健康和好運。
「林投姐」是台灣非常著名的民間傳說之一,尤其在台灣的南部地區廣為流傳。這個故事涉及一位悲劇性的女性角色,她的故事與一種叫做「林投樹」(Pandanus)的植物密切相關,這種樹在台灣的海岸地區常見。
「魔神仔」是台灣特有的一種神秘生物或妖怪傳說,主要流傳於台灣的原住民社會和閩南語系的民間故事中。根據傳說,魔神仔是一種會迷惑人的妖怪,常常出現在山林中,特別是在偏遠的、鮮有人跡的地方。
「水鬼」是華人文化中非常常見的傳說鬼怪之一,特別是在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等地流傳廣泛。這種鬼怪通常與水域有關,尤其是在河流、湖泊或池塘等地被視為常見的「水鬼」出沒之處。
紅衣小女孩: 紅衣小女孩是台灣一個非常著名的都市傳說,這個故事最早是從網路流傳開來的。傳說中的「紅衣小女孩」是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的小女孩,她通常在山區、森林或荒郊野外出現。據說她的出現往往會伴隨著不好的事情,甚至被視為死亡的徵兆。
台灣中元節習俗(搶孤、普渡、放水燈、祭拜) 放水燈: 放水燈是一種具有宗教和文化意義的習俗,尤其在台灣和其他華人社會中非常流行。這個習俗通常與中元節(鬼月)、元宵節、佛教和道教的慶祝活動有關。水燈通常是由紙或輕型材料製成的小燈籠,內含蠟燭或小燈泡,放在水中漂浮。這個習俗有多種象徵意義:
台灣中元節習俗(搶孤、普渡、放水燈、祭拜) 搶孤: 「搶孤」是台灣傳統的民間活動,通常在節慶或廟會中進行,參加者會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爭搶一個放在高處的「孤」,這個「孤」通常是一個裝滿香火和祝福的物品。這項活動常見於農曆七月或其他重要的節日,目的是祈求安、健康和好運。
「林投姐」是台灣非常著名的民間傳說之一,尤其在台灣的南部地區廣為流傳。這個故事涉及一位悲劇性的女性角色,她的故事與一種叫做「林投樹」(Pandanus)的植物密切相關,這種樹在台灣的海岸地區常見。
「魔神仔」是台灣特有的一種神秘生物或妖怪傳說,主要流傳於台灣的原住民社會和閩南語系的民間故事中。根據傳說,魔神仔是一種會迷惑人的妖怪,常常出現在山林中,特別是在偏遠的、鮮有人跡的地方。
「水鬼」是華人文化中非常常見的傳說鬼怪之一,特別是在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等地流傳廣泛。這種鬼怪通常與水域有關,尤其是在河流、湖泊或池塘等地被視為常見的「水鬼」出沒之處。
紅衣小女孩: 紅衣小女孩是台灣一個非常著名的都市傳說,這個故事最早是從網路流傳開來的。傳說中的「紅衣小女孩」是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的小女孩,她通常在山區、森林或荒郊野外出現。據說她的出現往往會伴隨著不好的事情,甚至被視為死亡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