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比特幣在 2008 年首次亮相以來,支付一直是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應用之一。比特幣的誕生引發了對去中心化支付系統的廣泛探索,其中包括像閃電網路(Lightning Network)等方案的提出。然而,儘管這些嘗試為去中心化支付鋪平了道路,我們依然沒有看到預期中的全面突破。隨著區塊鏈基礎設施的逐步成熟,特別是近年來 Layer1 和 Layer2 解決方案的顯著進展,支付系統正逐步從傳統銀行體系轉向更加高效、透明的區塊鏈技術。
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一個新的概念逐漸浮現並受到關注:PayFi。這不僅僅是對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延伸,更是一個圍繞資金時間價值管理的新興市場。本文將深入探討 PayFi 的起源、發展過程,並解析其在現代支付系統中的潛力與應用前景。
當前的支付基礎設施,如 ACH 和 SWIFT,至今已經有超過 50 年的歷史。這些系統雖然在當時開創了全球支付的新時代,但如今已顯得老舊,且運行成本高昂,效率也有待提升。尤其在跨境支付中,這些系統通常需要通過多個中介機構來處理,這不僅增加了交易的複雜性,還帶來了額外的時間延遲和高額費用。完成一筆跨境支付可能需要多達 5個工作日,且平均手續費高達 6.25%。
儘管金融科技公司試圖通過改善用戶體驗來解決這些問題,但它們大多僅在現有基礎設施上進行改進,而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支付系統的局限性。這些效率壁壘源於過去 50 年累積的技術債,區塊鏈有機會成為新的價值網路(Value Network),如同媒體行業的演變一樣:“We no longer use copper wires to talk and radio waves to watch video, all media has converged to a single network. Value will too.”
儘管面臨這些挑戰,B2B 跨境支付市場依然龐大,且持續擴展。根據 FXC Intelligence 的預測,2023 年 B2B 跨境支付的市場規模達到 39 兆美元,預計到 2030 年將增長至 53 兆美元。這進一步顯示出,現代商業對更高效、統一的支付解決方案的需求已經刻不容緩。
PayFi 的概念最早由 Solana 基金會的 Lily Liu 提出。她認為,“PayFi 是圍繞資金時間價值創造新金融市場的過程。鏈上金融可以促進新的金融原語,並帶來傳統或 Web2 金融中無法實現的產品體驗。”
如果你仔細看看過去有的 DeFi,大多都是圍繞為了炒幣和 speculation 而生(這也確實是初期最有市場且最急需的)。但在現實世界中,大多數有生產力的經濟活動是圍繞商品和服務的交易而非投機活動,而 PayFi 則強調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來優化資金流動和提高支付效率。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和穩定幣的普及,支付正逐漸成為區塊鏈的重要應用場景之一。如今的區塊鏈系統可以在“支付規模”上運行,實現低成本、高效能的交易,這為 PayFi 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在深入探討 PayFi 生態系統的各個層面後,我認為 PayFi 的有趣的地方在於其廣泛的應用光譜。從高頻低額的零售支付到低頻高額的 B2B 交易,PayFi 在這個光譜的兩端都為資金流動提供了更加靈活且具適應性的工具。
此外,PayFi 的誕生無疑是 RWA(Real-World Asset)領域的一個里程碑。過去,當我們談及 RWA 時,這個範疇常常顯得過於廣泛且難以聚焦,讓人感覺遙遠而抽象。然而,現在有了 PayFi 這個更具體且易於理解的領域,它以一個更輕量、親民的形象出現,讓人們對 RWA 的應用場景有了更直接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