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到桃園的鳳凰扶輪社演講,特別的是,她們指定的題目是「認識碳權」。
原本已有很多年不願去扶輪社或獅子會之類的團體演講,主要是因為演講的時間太短,很難暢所欲言,不過偶爾因為老朋友相邀,還是會以見見老朋友的心情應邀。
這次到桃園的鳳凰扶輪社,事前朋友就告知,這是一個純女性的扶輪社,大多是桃園在地的企業主,年齡也稍長一些,大多已屆退休年齡,於是敲定以退休生活的建議來當作演講題目。
不料演講前二周,朋友跟我商量題目是否能改成「認識碳權」。多年來我對演講邀約的原則是不管什麼題目,只要邀請單位提出,我都盡可能配合。不過我也好奇,為什麼一個桃園地方上的社團,會對這種「硬邦邦」的題目有興趣?
演講完後跟她們邊吃飯邊聊天才知道,因為她們本身就是企業主,所以對企業生存競爭力與未來產業的發展是關心的,而且有幾個社友她們公司的客戶是一些國際品牌大廠的供應商,近年這些客戶陸續詢問她們企業的碳排情況,看來被要求零碳排的日子恐怕也不遠了,所以也都想了解一下什麼是碳權。
的確,以現在的世界趨勢來看,低碳節能已不是重視環保的道德自律,而是能否存活的關鍵競爭力,跟每個企業都有關係,人人無法自身其外。
後面附上這場演講的投影片文字綱要供大家參考。
認識碳權..演講綱要補遺
認識碳權
碳權基本概念,你排碳到大氣裡是必須付費的,相反的,若你能夠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固定,是可以獲得收益報酬的。
碳權要形成可交易市場,須符合規範,經合格第三方來驗證查核,所有測量必須嚴謹及符合科學原則。
碳權
碳交易的運作,先由政府被納管的企業,發給一定的碳排放配額(碳權),一旦該企業實際排放量超過本身的配額,就成為市場的買方,至於賣方就是其他企業透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方式,降低實際碳排量,因而擁有多餘的排碳配額(碳權)可以出售。(世界銀行建議,排碳每公噸訂三千元台幣)。
碳資產與碳負債
有競爭力的產品為碳資產,做不好的叫碳負債。
低碳轉型已不再是環境議題,而是攸關公司存亡的課題。
減碳已是普世價值,每個企業都必須面對排碳新增的成本。
淨零碳排與碳中和
淨零就是正負加總等於零的意思。
淨零不等於不產生溫室氣體,而是讓人為產生的溫室氣體極小化,再以碳捕捉技術、增加自然碳匯抵銷,讓溫室氣體的淨值不再增加。
碳中和是指企業排出的二氧化碳總量,透過使用低碳能源或是植樹造林等節能減碳方式,來抵銷因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量。
碳匯與碳權
10公頃的森林有「碳匯」功能,但是沒有「碳權」需要經過驗證機制MRV才能取得「碳權」MRV(measurement, reporting, verification,即量測、報告與驗證機制)。
國內碳權機制分為兩類,一是環境部的MRV,一是環評增量抵換,替換舊機器所減排的碳不必再驗證。
碳匯
碳匯指碳捕捉與儲存技術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抓下來,儲存在如森林、土壤與海洋中。
利用植物、造林者統稱之為「綠碳」。
「黃碳」土壤有機物吸收二氧化碳,將碳也固定在土壤。
在海裡造林種水草,把碳固定在海底「藍碳」。
溫室氣體盤查
溫室氣體排放源分為三大範疇
範疇一是企業本身製造的排放,例如,工廠的生產線、人員的行政工作、交通工具的油耗等等。
範疇二是企業使用能源的間接排放例如使用的水電。
範疇三是外部間接排放,即企業上下游相關的活動。由於範疇三是牽涉範圍分散、關聯者龐大,也是最難計算的數據,碳排計算連員工親子家庭日都要計較。
碳足跡盤查
碳排查不難,但很煩,很瑣碎,樣樣都要數據化,從營業空間到辦公空間,每個人員的行為,都要一項一項登錄,每項食材、每包衛生紙、每個影印行為……都有數字,需長期做、持續做,需要決心與耐心。
永續發展的進展
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議題的進展
1985年簽訂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1987年京都議定書,2007年峇里島路線圖,2009年哥本哈根協議,2016年巴黎協定,2021年格拉斯哥氣候協議。
IPCC第六次報告
2021年8月,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公布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明確指出,人類社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加,全球氣溫升高1.5℃的時程將提前,因此「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將是唯一路徑,目前已有130個國家規劃2050年前達零排放目標。(佔全球GDP近八成的國家)。
里程碑…1
減碳到淨零(沒有模糊空間)
碳稅將所有環境成本定價
歐盟碳關稅2023年試行,2026年全面上路
2022年4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通過氣候資訊揭露規定,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公開揭露公司業務對氣候的影響。
里程碑…2
企業回應碳中和――蘋果已公告,2030年所有供應鏈都要能做到碳中和;2021年4月,台積電宣告,要求七百多家供應商的碳足跡及碳減績效,列入公司採購重要指標。(一家營收20億的中型供應,旗下又有多達百家供應商)。
里程碑…3
國際海事組織(IMO)2021年6月通過,在2023年後,將限制船舶的碳排放量,不符合規定的船,到了港口邊被扣船,留下紀錄,沒人敢租此船,等於被判死刑。
全球各大企業:亞馬遜2025年百分百綠電,2040年零碳排;沃爾瑪2035年百分百綠電,2040年零碳排。
里程碑…4
2022年3月,金管會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國發會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缺2030年中期目標的檢核點)。
台灣氣候聯盟―2021年4月,佔台股三成比重的八大科技公司合組的團體,為百分百綠電及淨零碳排而努力。
影響力投資:有意為社會及環境造就正面的、可衡量的影響力,也同時創造利潤的投資。
里程碑…5
2021年10月諾貝爾物理獎頒給50年前預警全球暖化會造成極端氣候的科學家。
台灣的冬天從90天減少成現在的40天。
碳資產與碳負債――有競爭力的產品為碳資產,做不好的叫碳負債,低碳轉型已不再是環境議題,而是攸關公司存亡的課題。
美國退休基金與ESG--里程碑…6
2020年6月,美國勞工部要求退休金管理者不得將錢投資標的,納入永續、ESG的投資邏輯。
2022年美國勞工部不但取消「ESG投資禁令」,相反的,要求退休金管理者「必須」考慮作永續投資,以著重ESG的企業為優先投資對象。
影響力投資--里程碑…7
在投資過程中追求「正向」且「特定可衡量」的環境或社會影響力,就屬於影響力投資。
2020年統計,全球已有超過1720家投資機構承諾將資金投注在影響力投資,年成長率達34%。
高齡長照,健康促進,氣候變遷,綠能減碳……等等項目。
為何能締造里程碑
環保團體多年呼籲與遊說。
全世界民眾感受到全球暖極端氣候的災難,減碳與零碳獲得一致支持。
最關鍵的,因為科技進步,低碳與綠碳已有達成的技術。
台灣的現況
台灣人均碳排量全球第九名(前十名全是中東產油國及俄羅斯)。
台灣在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評比,2021年世界倒數第3。
台灣在氣候變遷績效指標評比,2021年世界倒數第五。
台灣能源進口97.8%,佔GDP百分之四點四,每人每年花近四萬元進口能源。
碳循環與零廢棄
碳循環:以回收廢塑膠、生物質及製程廢氣的碳,取代來自石油的碳,變成原料。
可口可樂承諾:2030年所有包裝全面回收、而產品包裝五成用再生材料。
環保署2025年,產品四分之一用再生塑料。
大企業朝淨零碳排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