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不少去過紐約、巴黎、京都數十趟的朋友,他們卻沒到過南投埔里或花蓮七星潭;我也知道許多孩子每年寒暑假輪流到美國、英國、澳洲去遊學,他們卻不認識城市邊的那座山,也沒涉足過住家附近的那條溪流。
不過要真正認識我們生長的這片土地,最好還是用走路的,慢下腳步不再急急忙忙追趕行程。近些年在政府積極的交通建設之下,已把台灣建構成一日生活圈,我們可以快速到達所有地方,但是其實反而任何地方都到不了。當我們開始依賴高速公路,高鐵或捷運時,慢慢就會忘記城市的樣子,也不再看見一條河一座山與城鄉之間的關係,我們永遠只孤立地存活在一個點裏,無法連結到整個區域與環境。
的確,相信大部份的人都以為已將台灣走透透,但是大家也許只是開著車忽嘯而過,頂多在路旁觀景涼亭停車5分鐘拍個相片,或許找排隊店吃美食,因為不斷經過的熟悉感,反而喪失了對台灣真正的瞭解。
我自己年輕時到哪裡都開車,這些年只要有大眾運輸工具可以到的地方,我就盡量不開車,包括旅遊也是,以前用四輪環島旅行,後來用兩輪,現在改用雙腳漫遊台灣。
這一方面是為了節能減碳,另一方面是為了更貼近自然。
如何可以讓我們不再『路過』,而是專心探索這個同時擁有遼濶海岸連綿山脈以及溪流平原及豐富自然生態與歷史人文內涵的地方,或許是這次疫情給我們的機會吧!
這些年我已經不太去所謂的風景名勝,如今只要任何一片小山坡,一條不知名的小溪流,就能夠讓我徜佯大半天,我也漸漸了解,生命的意義並不是在累積數量完成清單,重要的是能否增加感受的深度。
年輕時最敬佩的文人是李白,佩服他那擊劍任俠、瀟灑飄逸的文采;到如今,我的生命典範是蘇東坡,認為他是最厲害的「生活家」,他真的做到了「無入而不自得」的境界。
他在遊赤壁時有感而發的「山川風月無常主,得閒便是主人」,給了困在名疆利索的現代人一個當頭棒喝。是的,當我們忘了看山看海看星空,我們也就連帶的失去了「忘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