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然而月亮不會因為陰晴圓缺對自身留下影響,人卻會因為悲歡離合在心上刻下傷口或印記。小時候,由於距離「大人」還有十分寬廣的距離,這些未到來的時間就是夢想的寬闊。變化與考驗在我們步向成熟時出現,有時被打得措手不及,有時即使有所準備,卻依然碰撞得七葷八素。
這些傷口,並不會輕易癒合,然而心裡背負那麼多,長大之後的時間要如何前行呢?
活著就是向死而生,時間是一條至死方休的直線,然而我們的人生道路,卻鮮少像時間筆直得如此無情。蜿蜒曲折的人生路上,大多數的人總是不斷丟失曾經的美好。青春、兒時玩伴、純真笑容、描繪夢想的雀躍乃至我們的親人,在日復一日時間的推移下,也許逐漸離我們而去,也許驟然消失不見。世界教導我們如何「獲取」,我們從小被教導如何賺取名聲地位與金錢,卻鮮少被教導如何面對「失去」。
不斷得想得到什麼,追逐著理想的幻影,卻發現得到最多的是傷疤還有陳年累月的疲倦,抽象失去的情感似忽遠超乎想像。
怎麼辦才好?沒有人能給出標準解答。我們只能反覆在心中詰問。
但是閱讀《美好是你》,跟著故事裡角色一起成長,經歷各種人生變故,最終看到愛與幸福的可能性,也許能為你帶來更多樣的視角,協助你想出專屬於自己的答案。
這本書被譽為現代版的《小婦人》,但帶來的成長故事卻更加貼合現代與現實。以情感深厚的帕達諾瓦家四姊妹為中心,再加入一位從未感受過家庭溫暖的男孩。從純真的青春時期起,面對一連串現實無情的風暴,他們都長成各自負傷的大人。
在各自經歷所謂人生洗禮後,這些角色嘗試縫合自己及與他人之間的巨大傷口,讓新生的血肉長出,傷口不再滲血。小說筆調溫柔清淡,輕巧的替傷口上藥。當我們以為角色得到治癒時才會赫然發現,自己也在閱讀過程中打開心房,撫平曾經的傷口,對於「未來」有了嶄新的看法。
這本書一開始可以讀得很慢,正如小時候,每一天感覺起來都好長,沒有什麼巨大的憂愁,只是順暢的讀過。然而在第一個重大轉折出現後,角色被迫成長,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也來到成人階段,時間變得很快,不自覺一頁接著一頁閱讀,跟著故事裡的角色共經悲歡離合,甚至將自己的曾經也投射在角色上頭。
四姊妹之中的大姊茱莉亞首先面對這個問題,她是喜歡計畫並對未來積極進取的典型J人,但她的未來從某一刻起發生偏移,最後轉向了完全沒想像過的方向。
也許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堂皇無措而且難以求救,因為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長大,沒有可以撒嬌的餘地了。面對這樣的狀況,茱莉亞也同樣無措,但她逼著自己自救,撞上死路不多做停留,立刻規劃嶄新的計畫,忽視害怕,甚至忽視自己的悲傷與憤怒。
我們都知道這並不健康,但人生沒有暫停鍵,故事裡的她只能勇往直前,絕不回頭。但故事外的我們是否能透過這個角色檢視自己,暫且停下腳步,思考其他可能性呢?
我們都知道人終有一死,但真正面對親人死去時,一時卻又難以接受。小說裡著重描寫了兩場死亡 ,一場造成家庭分裂,另一場則帶來重新凝聚的力量。
每個人終將面對死亡,死亡的力量卻如此晦澀難解。我想起爺爺奶奶的死亡,全家都失去了摯愛的長輩,然而家庭的連結紐帶,卻在這個時刻變得堅韌無比。曾經關係的裂縫,在死亡帶來的鴻溝面前是如此渺小。
但為何要待到天人永隔的時候才去和解呢?讀小說時,雖然也能同理角色的諸多顧慮,但我還是會想把問題帶到自己生活裡。明明深愛著彼此,卻因為諸多緣故老死不相往來,不是很可惜嗎?
如果我們能夠將那些不愉快與委屈看得輕一些,是否能避免各種令人惋惜的錯過呢?說起來容易,但要實踐卻十分困難。
即使如此,我還是想要嘗試。
這是另一個促使我深省的議題。成長過程中,我們累積了多少未解的傷痛呢?心上傷痕累累的時候怎麼辦呢?小說給出了答案——愛。
也許有人會嗤之以鼻,由於習慣孤獨,習慣沒人愛了。如果找不到人來愛自己,難道這些傷口就無法療癒了嗎?並不是這樣的。
能療癒自己的,永遠只有自己的愛。只有自己願意面對深藏的傷,看清自己的需求,愛上千瘡百孔的自己,並願意給出愛,那些傷口才會長出新的血肉,使你成為新的你。
這是一本溫柔的小說,也許沒有太多戲劇性的轉折,但閱讀角色的人生故事,同時反思自身,可以讓我們更理解自己,也透過他們的人生,治癒自己的內心。
「人雖然有邊際,但我們並不會因此與世界分離……我們是天空的一部分,是妳媽媽菜園裡的石頭,也是那個在火車站睡覺的老人。我們全都彼此交織,等妳看出這一點,就會知道人生有多美。」
美好是你,不論發生什麼事,不論生活拋給你多少考驗,你都是那個獨一無二的美好存在,人生絕對不止這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