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書寫一篇。
讀了許多遍的落九花, 收編其中的月嗥,感覺也能搭上邊。
場景安靜的殯儀館, 滿月潮般的情緒張力,從主角夜訪殯儀館開始,幾乎每一句每一字都能讓我極盡所能地推敲作者的創作哲學。作為本文敘事者的主角,以全知的視角倒敘她那30 年的婚姻。在丈夫遇車禍意外死後的幾天之中,未亡人回憶過往的同時逐漸發現丈夫生前的秘密。30 年婚姻中的其中3年,她無從得知留學東洋的丈夫如何度日,但就是那3年成了兩人之間幸福與不幸福的交叉點,所以主角不斷重複的總結著...他們的夫妻生活早該結束在那海港.
...。
婦人帶著小男孩來訪那天的場景,從夏日午後的客廳...黃昏時分....日光開始收腳了....。
主角痛徹心扉到哀莫大於心死,即便心中無數次吶喊著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誰能夠來告訴她事情的來龍去脈 ? 沒有人吧,只有回憶,讓回憶來告訴她。將一生回憶拼拼湊湊,就能回想起來。
書中,穩穩妥妥的文字訴說著每一篇故事,躲躲藏藏的文句隱含著故事中敘事者的意識。作者的文學造詣在文壇裡備受推崇,以至於每隔幾行的閱讀,我便需要暫停然後思索 : 作者意有所指的是什麼?和我私心推測的是同樣的嗎?通篇伏筆的文章,是當代意識文學的樣態,讀懂它,快樂莫名。更何況,還是讀起來夾帶詩情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