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第一眼看到的事實,是已經經過腦中過濾後的事實

我們第一眼看到的事實,是已經經過腦中過濾後的事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來自《最小組力之路》一書當中的例子:

藝術家兼教師亞瑟 史騰,帶著學生們來到一個地方,指著橫跨一條河的三棟建築物:一間公寓樓房,一座儲存槽,還有一家工廠。他向學生問那些建築物是什麼顏色的。學生的共識是公寓是紅色的,儲存槽是白色,工廠是橘色的。


接下來他拿出一些打了小孔的灰色卡片,遞給學生,透過小孔去觀看建築物。再詢問了一次學生們建築物顏色是什麼。經過一段時間後,有一個學生說是藍色,其他學生也同意。


史騰的學生發現,自己看見的事實,是存在於他們概念中的事實。


或是白話來說,我們看見的事實,是經過偏見過濾後的事實。還有我們在這段故事,看出了一個洞見是,將一件事情逐步拆解,可以讓我們避免偏見,看見客觀事實

avatar-img
egg的沙龍
3會員
23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eg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所謂的解決問題,其實只是在改善問題。問題解決完過後,同樣的問題又會出現一次。像是我們會透過吃藥減緩病情,但是因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病情又再度的復發。 因此我們或許要換個角度去問:我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結果。而不是問:我想要去解決什麼問題。
起初一張筆記誕生時,只有現在的自己能看出其中的脈落。時間一久了,自己早已經忘記這篇筆記想表達什麼。 我會以一種簡單立即的標準判斷。我會問自己:這張筆記我會值得去修改嗎,我能看出裡面的脈落嗎。如果我不認為值得修改,我也看不出脈落來。那麼我就會立即刪除。 我在解決筆記太多的問題當中,意識到一
向對方提「問為什麼很重要」,會讓對方有股要長篇大論解釋才能說清楚的感覺。但其實換成「有哪些原因讓你覺得很重要」,更能夠讓對方有方向的思考。
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第一時間看到的問題,通常不是真正的問題。通常我們想解決的是第一眼看見的問題。這時,如果我們基於原有問題想出的解決方案,在加以實行。那失敗是很正常的。 這時,其實可以將失敗作為一開始的定義的問題的提醒。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是保持著「可是都做到這邊了,那現在放棄不就都白費
我有一種對事情感到無力的感覺,我沒有掌控權,無法改變一切。我很像一個看很多時間管理生產書籍的人,但是最後還是在事情的最後一刻拖延的人。 在學習上來說,我感覺自己對很多事情沒有掌控權。我吸收轉化了很多知識,但是我並沒有實踐過太多。我現在也不知道該如何實踐,也不知道實際做出什麼行動。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一書的作者提出的寫作框架,這種框架適合在論說性的作品跟日常生活會用到寫作場合。使用這種框架的優點是,含有明確的邏輯性,清晰表達個人的立場。但是這種框架的缺點是,如果一開始的觀點是錯誤的,不論底下有多少案例,總結是什麼,都無法改變錯誤的事實。
我們所謂的解決問題,其實只是在改善問題。問題解決完過後,同樣的問題又會出現一次。像是我們會透過吃藥減緩病情,但是因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病情又再度的復發。 因此我們或許要換個角度去問:我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結果。而不是問:我想要去解決什麼問題。
起初一張筆記誕生時,只有現在的自己能看出其中的脈落。時間一久了,自己早已經忘記這篇筆記想表達什麼。 我會以一種簡單立即的標準判斷。我會問自己:這張筆記我會值得去修改嗎,我能看出裡面的脈落嗎。如果我不認為值得修改,我也看不出脈落來。那麼我就會立即刪除。 我在解決筆記太多的問題當中,意識到一
向對方提「問為什麼很重要」,會讓對方有股要長篇大論解釋才能說清楚的感覺。但其實換成「有哪些原因讓你覺得很重要」,更能夠讓對方有方向的思考。
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第一時間看到的問題,通常不是真正的問題。通常我們想解決的是第一眼看見的問題。這時,如果我們基於原有問題想出的解決方案,在加以實行。那失敗是很正常的。 這時,其實可以將失敗作為一開始的定義的問題的提醒。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是保持著「可是都做到這邊了,那現在放棄不就都白費
我有一種對事情感到無力的感覺,我沒有掌控權,無法改變一切。我很像一個看很多時間管理生產書籍的人,但是最後還是在事情的最後一刻拖延的人。 在學習上來說,我感覺自己對很多事情沒有掌控權。我吸收轉化了很多知識,但是我並沒有實踐過太多。我現在也不知道該如何實踐,也不知道實際做出什麼行動。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一書的作者提出的寫作框架,這種框架適合在論說性的作品跟日常生活會用到寫作場合。使用這種框架的優點是,含有明確的邏輯性,清晰表達個人的立場。但是這種框架的缺點是,如果一開始的觀點是錯誤的,不論底下有多少案例,總結是什麼,都無法改變錯誤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