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疚感」就像是個哈哈鏡一樣,扭曲了原本事情真實的面貌。
昨天在看一則訪談影片。在節目中,兩個職業婦女交換了育兒的心得及各自的孩子們給各自媽媽的回饋。這也讓我回想起,當初自己在職涯生活中的多次選擇,和對花花的影響。
忙碌的職場生活無可避免地壓縮了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而這樣的無奈也很容易在日積月累下,成為沉重的「負疚感」。甚至在很多的情況下,會為了孩子,犧牲或是放棄自己期盼已久的機會。
「我都是為了你」這句話,其實,非常傷人。
明明是大人自己,為了避免「負疚感」,而選擇的放棄,卻讓孩子承擔了自己的後悔與不甘的痛苦。最終做出選擇的是大人,不是孩子。大人應該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其實,這個議題也常常發生在我們這一代的身上,很多的親情勒索便是源於此。
有些「負疚感」體現在,因為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已經很短了,所以更希望能更有效率及更高品質的與孩子相處。具體體現就是,直接安排好孩子所有的生活和解決孩子所有的問題(翻譯:讓孩子按照父母自己的想法走每一步,以避免可能的失敗或是失序)。
我們可以從很多獨裁的父母,看到這樣的形象。但凡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而形成的失敗或是失序,都會引發父母嚴重的焦慮感、負疚感,惡性循環,進而讓親子溝通,越來越難。
「負疚感」就像是個哈哈鏡一樣,扭曲了原本事情真實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