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VS家庭》都是「負疚感」惹的禍?孩子想的和你不一樣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負疚感」就像是個哈哈鏡一樣,扭曲了原本事情真實的面貌。


昨天在看一則訪談影片。在節目中,兩個職業婦女交換了育兒的心得及各自的孩子們給各自媽媽的回饋。這也讓我回想起,當初自己在職涯生活中的多次選擇,和對花花的影響。

 

忙碌的職場生活無可避免地壓縮了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而這樣的無奈也很容易在日積月累下,成為沉重的「負疚感」。甚至在很多的情況下,會為了孩子,犧牲或是放棄自己期盼已久的機會。

 

「我都是為了你」這句話,其實,非常傷人。


明明是大人自己,為了避免「負疚感」,而選擇的放棄,卻讓孩子承擔了自己的後悔與不甘的痛苦。最終做出選擇的是大人,不是孩子。大人應該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其實,這個議題也常常發生在我們這一代的身上,很多的親情勒索便是源於此。

 

有些「負疚感」體現在,因為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已經很短了,所以更希望能更有效率更高品質的與孩子相處。具體體現就是,直接安排好孩子所有的生活和解決孩子所有的問題(翻譯讓孩子按照父母自己的想法走每一步,以避免可能的失敗或是失序)。

 

我們可以從很多獨裁的父母,看到這樣的形象。但凡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而形成的失敗或是失序,都會引發父母嚴重的焦慮感、負疚感,惡性循環,進而讓親子溝通,越來越難

 

「負疚感」就像是個哈哈鏡一樣,扭曲了原本事情真實的面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時候 短暫的「後退」是為了給下一個「前進」 製造更大的「空間」和 提供更多的「能量」 安住在當下 活在當下 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從舞蹈和理科學中, 領悟生命各個階段性的意義
只有情緒被解決了,問題才有可能被真正解決。 「哭不能解決問題」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 甚至,很多人會用年齡、性別、職位、身份…等等來區分,誰可以哭,誰不可以哭。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些無法釋放的情緒,如同傷口上,永遠不會自動脫落的結痂,堅硬又沒有彈性。當一不小心,再度被撕裂時,
「如果我可以有個強韌的外殼,那我就不會被脆弱所影響。脆弱讓我像顆草莓,我討厭這樣的自己」花花說。 我笑笑地問花花說:「妳知道為什麼螃蟹、昆蟲要蛻殼(皮)嗎?」 花花說:「因為它們要長大啊 ~」 是的。這些動物雖然有強韌的外殼,但一旦外殼(外骨骼)不能隨著它們的成長而長大,就會被迫蛻
在步入社會之後,職場生活和在這個舞台上出演的人們佔據了我們很大部分的時間。所以,他人的評價與預期,自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我們。如果,我們不經思考,全部照單全收,其實,不僅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好,反而會讓我們的核心思想一步步被侵占和瓦解。最後,變成一個越來越不自信的人。   我曾經, 遇過因利
這是我最近教花花的一件事。對於一個剛出社會的新鮮人,身邊總會有「熱心」的親友給她很多的職涯建議,甚至讓轉換更掙錢的跑道。而這些建議多源自於對不是自身行業的不理解和很多其他的原因。越是親近的親友,越「熱心」且重複提及的次數越多,甚至造成困擾與困惑。 我和花花說,這些給你建議的人是不會為你的未來
你知道為什麼自己總是容易「焦慮」且有越來越持續慢性的跡象嗎? 在眾多說法中,不可忽視的是「手機」的發明–它讓我們生活在一個全年無休的超連結世界,誰都可以隨時用訊息、電話或視訊和我們聯絡。尤其是自新冠疫情以來,在家工作運作模式更是把家和公司最後的物理距離消滅了。我們必須全天候隨時待命,不管是在
有時候 短暫的「後退」是為了給下一個「前進」 製造更大的「空間」和 提供更多的「能量」 安住在當下 活在當下 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從舞蹈和理科學中, 領悟生命各個階段性的意義
只有情緒被解決了,問題才有可能被真正解決。 「哭不能解決問題」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 甚至,很多人會用年齡、性別、職位、身份…等等來區分,誰可以哭,誰不可以哭。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些無法釋放的情緒,如同傷口上,永遠不會自動脫落的結痂,堅硬又沒有彈性。當一不小心,再度被撕裂時,
「如果我可以有個強韌的外殼,那我就不會被脆弱所影響。脆弱讓我像顆草莓,我討厭這樣的自己」花花說。 我笑笑地問花花說:「妳知道為什麼螃蟹、昆蟲要蛻殼(皮)嗎?」 花花說:「因為它們要長大啊 ~」 是的。這些動物雖然有強韌的外殼,但一旦外殼(外骨骼)不能隨著它們的成長而長大,就會被迫蛻
在步入社會之後,職場生活和在這個舞台上出演的人們佔據了我們很大部分的時間。所以,他人的評價與預期,自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我們。如果,我們不經思考,全部照單全收,其實,不僅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好,反而會讓我們的核心思想一步步被侵占和瓦解。最後,變成一個越來越不自信的人。   我曾經, 遇過因利
這是我最近教花花的一件事。對於一個剛出社會的新鮮人,身邊總會有「熱心」的親友給她很多的職涯建議,甚至讓轉換更掙錢的跑道。而這些建議多源自於對不是自身行業的不理解和很多其他的原因。越是親近的親友,越「熱心」且重複提及的次數越多,甚至造成困擾與困惑。 我和花花說,這些給你建議的人是不會為你的未來
你知道為什麼自己總是容易「焦慮」且有越來越持續慢性的跡象嗎? 在眾多說法中,不可忽視的是「手機」的發明–它讓我們生活在一個全年無休的超連結世界,誰都可以隨時用訊息、電話或視訊和我們聯絡。尤其是自新冠疫情以來,在家工作運作模式更是把家和公司最後的物理距離消滅了。我們必須全天候隨時待命,不管是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你曾經感覺自己在面對父母時,需要成為他們的「父母」?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也許他們總愛拿你跟別人家小孩比較,或是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 這篇文章將分享在面對家庭中的困惑和恐懼時,如何成為家庭的支柱,以及如何在挑戰面前堅定信念。 如何在面對父母的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家裡的負面的事如何影響你的價值觀 父母常常說著沒有錢並且訓斥你不要亂花錢,在你想要買你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只好默默的放回去 繳學費或是遠足或是買衣服的時候,總是露出沒錢心疼不開心焦慮而讓身為小時候的我們感到罪惡感愧疚擔心 想要去染頭髮買衣服逛街的時候常常只能看著別人花錢,因為腦中總是浮現父母不高
Thumbnail
「別因為自己選擇做對的事而內疚。」 – 《白日之下》這一句,是我對下一代的期望。但願這期望沒有耽誤她的人生路。 「你知道為甚麼Asian parents都多要子女讀專業學科畢業後當專業人士嗎?」女兒說因想子女生活安定能賺錢養活自己。「同意,不過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你曾經感覺自己在面對父母時,需要成為他們的「父母」?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也許他們總愛拿你跟別人家小孩比較,或是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 這篇文章將分享在面對家庭中的困惑和恐懼時,如何成為家庭的支柱,以及如何在挑戰面前堅定信念。 如何在面對父母的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家裡的負面的事如何影響你的價值觀 父母常常說著沒有錢並且訓斥你不要亂花錢,在你想要買你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只好默默的放回去 繳學費或是遠足或是買衣服的時候,總是露出沒錢心疼不開心焦慮而讓身為小時候的我們感到罪惡感愧疚擔心 想要去染頭髮買衣服逛街的時候常常只能看著別人花錢,因為腦中總是浮現父母不高
Thumbnail
「別因為自己選擇做對的事而內疚。」 – 《白日之下》這一句,是我對下一代的期望。但願這期望沒有耽誤她的人生路。 「你知道為甚麼Asian parents都多要子女讀專業學科畢業後當專業人士嗎?」女兒說因想子女生活安定能賺錢養活自己。「同意,不過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