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汎森老師這本書,其實是一本很適合跟朋友分享再反芻的書,書裡面介紹了很多有意思的道理,有以前常在歷史系上說歷史對人生功用的內容,當然也有以前我沒聽過也沒想過的部分,但是這些部份如果可以跟身旁的人分享,並且聆聽他們的反饋,我會覺得本書隱而未顯的啟發會更多。
而且這本書也有非常多生動的例子和比喻,我也覺得比過往在學校裡面聽到的還有貼近日常人們的生活,舉例來說,學校很愛說「你不知道過去的歷史,就不知道現在為什麼會這樣」,這句話雖然很有道理,但現在許多人不喜歡被隨意說教,這句話就流有說教之嫌。
但以王老師的例子來說,學歷史的意義,就像看電影你會從頭或中間開始看,才會大概看懂最後結局的表達,如果只看結局,大概會摸不太著頭緒為什麼結局是這樣子,以及電影想傳達的內容,歷史就是片頭與中間的過程,細細咀嚼電影箇中的隱喻明說、隱藏彩蛋甚至前後呼應,就會使得這部電影傳達的意蘊和劇情更加精采。
而出遊或尋訪家鄉也是一樣的,若是到許多歷史古國出遊,不理解其歷史地理的變化,就僅是走馬看花,但若是有人或自己心中已經有一些認識,則整些地方不僅本來就是立體的,在你的腦海中也突然立體起來,變得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乃至地貌和格局變化都饒富趣味。
這既是書中所說,歷史對個人增添生活情趣的「點染」效果,推廣到現實生活,上從政策成敗,下到政治經濟社會現象,其實都有類似的功用,當我們把這個看電影的想法推廣出來時,就會覺得「哇,了解歷史真的有用呢!」正是因為理解了這些狀況,我們才會想說「欸那我們該怎麼做決定」,不管是尋找自我根源、解決紛爭、自我治癒等種種面向,這就都對我們人生很有幫助的。這也是本書說讀歷史能「擴充心量」,所能幫助到我們人生的一點。
在和友人針對這本書的討論中,除了上述的個人情趣以外,王老師其實認為傳統歷史對於典範、參考的觀點還是有其意義的,過往我們都只是強調正向學習聖賢偉人,但作者認為更應該去看某些人的短處,然後發現這些短處其實在某些時刻也能發揮更好的作用,能告訴自己缺點不一定是缺點,而是會在某些時刻發揮的優點。這對於個人在面對自己時,其實會發現古今人性的共通點,但是我們該怎麼樣去轉換思考,其實歷史就是我們可以參考的資源。
同時,若再把電影例子的思考延伸出來,會發現我們看待國際局勢也很有幫助。以延續兩年的俄烏戰爭為例,我們如果以當代政經的角度去分析,或許僅能從當下的北約東擴、地緣政治和經濟因素等層面去了解俄羅斯為何侵略烏克蘭,卻沒有辦法理解普丁為何不在已經損傷超過近七十萬以上兵力的情況下,仍不止損,但若我們從歷史學的角度去看待,就可以理解當代俄羅斯聯邦建構出的一套繼承基輔羅斯、俄羅斯帝國到蘇聯帝國,既有歷史上的傳統帝國夢,也有歷史一脈相承的俄羅斯民族主義,要一統大小白羅斯為一個民族的意識形態根源。也就是說,在培養觀察事情的長程變遷和眼光上,歷史的功用就會顯現出來,也會與其他學科有所區隔。
當然,「歷史有沒有用」一直是社會上存在的爭論。在和朋友的閒聊中,我認為社會上談的「用」當然是能不能「直接」變現,想當然爾,這個挑戰是基礎學科絕對都會面臨到的,特別是實用主義性格強烈的台灣社會。
坦白說,若以此標準衡量,我讀完本書是覺得「不完全能」,作者有舉出歐美政府現在制定政策時,會邀請歐美歷史學家,提供事件形成和情報分析等諮詢建議,算是歷史學者將歷史應用於各行各業變現的一個功能。但是以「歷史直接換成錢」這個社會問題背後的標準來說,多數是不能。
不過,這樣就真的沒有用嗎?我想其實也未必。因為歷史是一個針對許多行業具有附加價值的學問,歷史既橫跨人生方方面面,那它自然能夠在從個人到國家,各方面發揮它的附加價值。正如同上面所說的政策制定,就是國家治理上非常重要的參考,如何做出良好的政策「善治」、如何在盱衡國際局勢做出良好的決策、如何在從公司過往財報分析的基礎並透過長期歷史衝突分析地緣政治去做正確的投資,這其實都是方方面面都能夠用上的學問,。
本書其實也批評近百年來歷史學的發展「去人化」發展,因為去除傳統史學的功能,甚至為了符合新發展的「歷史規律」,只想「合理分析」,卻摒棄了歷史的複雜性與功能,導致歷史學離人越來越遠,使得最終產生了這個疑問。然而,不斷重訪甚至回顧歷史是很重要的,這不僅是可以理解個人的選擇,更是要恢復歷史的複雜性,並面對故意隱而不提的過往,因為過去的傷口不會自己不見,作者以臺灣史上的二二八事件為例,指出過往國民黨政府就是隱藏不談這件事,最終才使台灣社會錯過了和解的機會,迄今未解。
讀完這本書,我想這本書其實是面向社會上所有人的,不管是職業的史學工作者、對歷史應用感興趣的人、困惑為何要讀歷史的人,甚至是認為歷史沒有用處的人,不論各行各業,都會有所各種層面的收穫,至於你所能獲得的「附加價值」、娛樂甚至體悟有多多,自然要看自己要從哪個層面去想這件事,但只要你願意開啟這本書,相信絕對在面對上述情境甚至質疑時,會有所幫助。
推薦給大家。
書籍連結:《歷史是擴充心量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