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胖-avatar-img

黎胖

100 位追蹤者
愛好用閱讀理解世界的人。
書評書介、史普文章、影評隨感、政治時評。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在世界各地,有些雕像當初因緣際會設立,然而與時變遷,引起人們的議論,究竟要保留,還是應該拆除?不同的意見多元,背後反應的是不同的歷史記憶與政治勢力,而雕像本身就具備與承載不同的意義,並被用來形塑人們的歷史記憶,而進入不同時代,雕像本身、代表的人物與歷史也和不同時代的事件產生共鳴。
Thumbnail
5/5書評
民進黨如何在1993年攻下台南縣、1997年再下台南市後,將台南由藍轉綠,成為國民黨每選必敗的綠營基地?丁仁方、趙卿惠、李依霖三位研究者這篇〈民進黨地方侍從體制與臺灣基層民主轉型--臺南經驗的啟示〉,從侍從體制變遷視角切入。
Thumbnail
5/5書評
朱雲漢教授〈寡佔經濟與威權經濟體制〉針對國民黨戰後的變化,以及如何在不影響經濟成長下,如何巧妙運作、分配政治特權與寡佔經濟資源,搭配統治技術,以此凝聚支持者、掌握社會和籠絡地方派系,做了精闢扼要的敘述。
Thumbnail
5/5書評
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後,民眾、處委會均擔憂陳儀向中央請兵,以武力解決事情,密切關注動態,甚至阻撓陳儀自南部調兵北上,也向美國請求協助。南京政府何時派增援部隊抵台,也成為研究上的一個問題點。吳俊瑩教授這篇文章則以綏靖、清鄉主力的部隊為對象,詳析從請兵、派兵到部隊登陸詳情。
Thumbnail
0/5書評
王業立教授1998年這篇〈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著重分析於地方派系的緣起和運作、解嚴前國民黨與其的結盟模式,與民主化後兩者的互動、地方派系體質與運作模式的轉變,特別是1997年修憲精省後的結構性轉變,而其擔憂現象,也逐漸成真。 地方派系特性 本文首先回顧派系的誕生與特性。派系源自於日治時代的
Thumbnail
5/5書評
從鄉民愛在網路提的「關狗籠」,到近日竹聯幫人物過世,政治人物擔任治喪委員會成員一事,引起議論,高永光教授這篇〈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黑道互動模式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探討地方派系、政治選舉、黑道三者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5/5書評
1983年國民黨為了對抗海外台獨揭露台灣在二二八事件所受的創傷以及台灣民族主義,島內黨外人士亦提出二二八紀念日的主張,國安局結合黨政軍警情治新聞駐外單位等聯手推動「拂塵專案」,應對國內外變遷,企圖以學術詮釋的權威模式,塑造與過往不同的官方論述,主導二二八的歷史解釋。
Thumbnail
5/5書評
威權時代,國民黨在各縣市均以「雙派系主義」扶植地方派系,在地方輪流執政以利掌控,全縣型的派系在民主化、都市化與經濟發展下,有些走向消亡、碎片化、山頭化,有些則仍然保持一定的強盛,台中縣紅黑派即為典型案例。本篇論文介紹了台中縣的派系起源、變化與發展。
Thumbnail
宗族、宗親會等組織在台灣地方政治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因此成為選舉兵家必爭之地,金門大學劉佩怡教授這篇〈宗族、宗親會與選舉動員〉,以大姓、宗親會與選舉最密切的桃園縣為例,分析兩者之間的關係,作為理解地方政治的一個切入點
Thumbnail
民主化以後,國民黨與地方派系作出變化,在農會等傳統把持的地方進行改變,以試圖持續控制相關人民團體,以抵抗民進黨的挑戰,這篇論文以2017年台中農會改選的大雅、潭子區農會做為案例,認為「農會經營績效」及「內部權力平衡」兩點,是地方派系能夠守住農會,而民進黨為何無法攻下農會的兩大原因。
Thumbnail
5/5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