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禪修:專注於當下,回歸身體的智慧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打坐時,要制心一處。也就是專注於一個地方,不讓注意力隨著業識起伏,產生許多的妄想。因為業力浮出來的時候,就會伴隨著妄想,和散亂的意識狀態。然後就會開始被業力帶走。


生活中,也是可以如此實踐。


無論當下在做什麼,就專注地做,沒有妄想,只有清晰的感知。只有在如此狀態,才能夠進入心流,能夠感受到生命的流動,和源源不斷的靈感。


有時候在內觀時,會發現上一坐可以非常專注,時間感覺也過得很快,好像剛坐下去就敲鐘了。但到了下一坐,則是每一分鐘都像一天那麼長,非常煎熬難受。這就是業力浮出來的時刻,也就是關鍵的時刻。


唯一的方式,就是繼續進行,繼續打坐,也許可以鬆一下身心,然後再繼續進行。


在生活中,專注地進行活動,進入心流狀態,也能夠讓我們不活在妄想之中,更能讓生活變得單純一些。妄想,經常是那些關於過去或未來的思考,一旦活在妄想中,我們就停止創造,也難以去到任何地方。


專注地做一件事,無論是內觀或是生活,都是幫助我們更為落地紮根,從頭腦中離開,回到感受,回到感知,連結心流、本質的方式。


而我則是常常回到身體。一次又一次回到身體。身體會教導我們關於生命的智慧。她是此時此刻。我會一直提醒自己這件事。


首先,讓我們從這些頭腦妄想先回到身體吧! 近期工作坊 1、肌膜覺察開發與動作探索 11/7、14、21、28(每週四,台中北屯區) 2、慣性與無為:脊椎張力調整工作坊 12/29(新北中和)

4會員
10內容數
這裡的一切,都是寫給你看的。這是我的禮物,獻給這個世界,獻給生命,獻給你。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是難得的緣分,願我的心意透過文字傳達出去。 這裡將分享關於我經歷的一切,包含身心覺察、靜心、內觀、修習佛法的體悟或是對自己觀察的各種發現與寶藏,以及肢體開發的身心觀念與動作細節,各種創作如詩、歌、散文小品、繪畫、攝影等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喬馨身體空間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了身心覺察中慣性對我們生命的影響,揭示了身體的結構與動作如何受到慣性的形塑。透過深入的覺察,讀者可以瞭解自身的身心狀態,並學會調整動作和心態,幫助減少由慣性造成的不平衡,促進身心的靈活與平衡。最終,文章強調自我覺察對於改善生活質量的重要性。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透過投入與傾聽來改善身心關係,強調過程而非結果的重要性。作者闡述了正確的方向和方法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並且指出過度執著和不當的命令會增加內耗與緊繃感。通過與身體對話,個人能夠修復身心關係,開啟新的意識狀態,從而開啟生活中的新模式與可能性。
在生活與教學中,問題經常出現,無論是自我的還是他人的。透過身體的感受與覺察,我們可以重新評估對問題的看法,並找到解決之道。當身體出現緊繃時,我們應接受並釋放這股張力,進而改善我們的情緒與思考模式。身體不僅是工具,也是教導我們的夥伴,從而提升生活的質量與自身的心態。
本文探討作者在內觀過程中,對心的習氣的覺察及其對修行的影響。透過靜坐與跑步等實踐,作者分享了在面對挫折與身心挑戰時的心靈成長經歷,強調了靜心與目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從自身經驗中學習與適應,如何達到修行的中道與平等心。這些洞見或能幫助讀者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困難。
本文探討禪修過程中的掙扎與體悟,強調每一次坐禪都是新的經驗,過去的領悟不應形成執著的障礙。作者分享了面對法執的困擾,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因應這些障礙。文中提到,禪並非可學習的教條,而是一種經驗的流動,修行的目的是移除障礙,達到自在的狀態,珍惜當下的每一次修行。
作者多次嘗試用平等心觀察感受,但是,面對疼痛,還是難以忍受。此次內觀,則是因為一時好奇,而首次體會到什麼是客觀觀察感受。
本文探討了身心覺察中慣性對我們生命的影響,揭示了身體的結構與動作如何受到慣性的形塑。透過深入的覺察,讀者可以瞭解自身的身心狀態,並學會調整動作和心態,幫助減少由慣性造成的不平衡,促進身心的靈活與平衡。最終,文章強調自我覺察對於改善生活質量的重要性。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透過投入與傾聽來改善身心關係,強調過程而非結果的重要性。作者闡述了正確的方向和方法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並且指出過度執著和不當的命令會增加內耗與緊繃感。通過與身體對話,個人能夠修復身心關係,開啟新的意識狀態,從而開啟生活中的新模式與可能性。
在生活與教學中,問題經常出現,無論是自我的還是他人的。透過身體的感受與覺察,我們可以重新評估對問題的看法,並找到解決之道。當身體出現緊繃時,我們應接受並釋放這股張力,進而改善我們的情緒與思考模式。身體不僅是工具,也是教導我們的夥伴,從而提升生活的質量與自身的心態。
本文探討作者在內觀過程中,對心的習氣的覺察及其對修行的影響。透過靜坐與跑步等實踐,作者分享了在面對挫折與身心挑戰時的心靈成長經歷,強調了靜心與目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從自身經驗中學習與適應,如何達到修行的中道與平等心。這些洞見或能幫助讀者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困難。
本文探討禪修過程中的掙扎與體悟,強調每一次坐禪都是新的經驗,過去的領悟不應形成執著的障礙。作者分享了面對法執的困擾,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因應這些障礙。文中提到,禪並非可學習的教條,而是一種經驗的流動,修行的目的是移除障礙,達到自在的狀態,珍惜當下的每一次修行。
作者多次嘗試用平等心觀察感受,但是,面對疼痛,還是難以忍受。此次內觀,則是因為一時好奇,而首次體會到什麼是客觀觀察感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所以,我們真正想修禪的人,必須要注意養成一個好習慣,同時要避免這個壞習慣。包括不要老是去尋求聲光效果的刺激,同時就是自己在做事情的時候保持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保持專注。 除了專注之外,我們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放鬆。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除了注意你有沒有專注之外,同時還要注意放鬆。 我講的這些都是日常生活裡面要注意的事情。因為平常的狀態,都是靜坐的時候的一個很重要的前行,它會有一個慣性。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Thumbnail
以前,靜坐是修行者的事,是宗教性的聯想。 現在,靜心冥想,不拘泥於外在形式,不受限於地點姿勢。 這是ㄧ種生活,ㄧ種態度。 讓生命質量提升,利己利人的美好習慣。 世界的混亂與吵雜,來到ㄧ個世紀天花板,同時正繼續在穿透這個天花板… 為了圖ㄧ個安歇片刻、求ㄧ份喘息生存,貪ㄧ時開心歡樂,聰明的人類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所以,我們真正想修禪的人,必須要注意養成一個好習慣,同時要避免這個壞習慣。包括不要老是去尋求聲光效果的刺激,同時就是自己在做事情的時候保持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保持專注。 除了專注之外,我們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放鬆。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除了注意你有沒有專注之外,同時還要注意放鬆。 我講的這些都是日常生活裡面要注意的事情。因為平常的狀態,都是靜坐的時候的一個很重要的前行,它會有一個慣性。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Thumbnail
以前,靜坐是修行者的事,是宗教性的聯想。 現在,靜心冥想,不拘泥於外在形式,不受限於地點姿勢。 這是ㄧ種生活,ㄧ種態度。 讓生命質量提升,利己利人的美好習慣。 世界的混亂與吵雜,來到ㄧ個世紀天花板,同時正繼續在穿透這個天花板… 為了圖ㄧ個安歇片刻、求ㄧ份喘息生存,貪ㄧ時開心歡樂,聰明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