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主幹動脈血管重建手術:支架置放術與繞道手術之比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左主幹動脈血管重建手術:支架置放術與繞道手術之比較

傳統上,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CABG) 一直被認為是治療左主幹動脈疾病的黃金標準。然而,隨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PCI) 技術的進步,支架置放術已成為另一種可行的治療選擇。

🔵 歷史數據的限制

許多支持繞道手術的指南依據的是 1970 年代的數據,當時醫療技術尚不發達。當時的醫療條件與現今大不相同,因此這些數據的參考價值有限。

🟢 現代研究:死亡率

現代研究和統合分析顯示,對於未受保護的左主幹動脈疾病,支架置放術和繞道手術在死亡率方面幾乎沒有差異。

🟢 支架置放術的優勢

  • 微創手術: 與繞道手術相比,支架置放術的侵入性較小,患者可在當天出院,恢復時間也較短。
  • 中風風險較低: 多項研究表明,與繞道手術相比,支架置放術的中風風險略低但顯著。
  • 早期心肌梗塞風險較低: 雖然支架置放術在手術過程中可能會導致更多程序性心肌梗塞,但從長遠來看,繞道手術可能會降低自發性心肌梗塞的風險。

🔵 繞道手術的優勢

  • 重複血管重建的機率較低: 繞道手術在重複血管重建方面表現較佳。
  • 完全血管重建的可能性較高: 雖然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技術不斷進步,但繞道手術在完全血管重建方面仍然具有優勢。

🔴 結論

  • 對於左主幹動脈疾病,支架置放術已成為繞道手術的可行替代方案,尤其是在解剖結構簡單的情況下。
  • 兩種手術方式的死亡率沒有顯著差異。
  • 最佳治療方案應根據患者的個別情況、解剖結構和偏好,由心臟團隊共同討論決定。

🟢 新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醫療技術不斷進步,新的支架技術和藥物塗層球囊等技術可以幫助解決重複血管重建等問題。

不定期發布與心臟學相關之醫學新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分岔病變介入治療:影像學的重要性 🔴 分岔病變的挑戰: 分岔病變是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一大挑戰,因為其複雜的解剖結構和斑塊分佈會導致更高的併發症發生率。與常規介入治療相比,分岔病變介入治療的風險更高,預後也更差。 🔵 影像學的優勢: 影像學技術,如血管內超聲 (IVUS) 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
解讀常見心律不整:認識、診斷與治療 🔴 在分析心律不整時,首要步驟是判斷 心房 (由 P 波 反應) 和 心室 (由 QRS 波 反應) 的活動,以及它們之間 是否以及如何相關。 🔵 心房和心室活動之間的關係可以透過 心電圖 和 梯形圖 來理解。 房室分離 (AV Dissociati
從風險因子和症狀到斑塊分析:冠狀動脈疾病預防的新思維 🔴 傳統上,我們依靠 風險因子 和 症狀 來評估和預防冠狀動脈疾病 (CAD)。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這種方法並不可靠,因為許多心肌梗塞 (MI) 發生在無症狀且風險評分低的人群中。 🔵 這是因為風險因子和 MI 之間並不存在直
心衰竭治療新進展:非類固醇類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 (nsMRAs) 的數據分析和臨床應用 🔴 最重要 🔵 次重要 🟢 稍微重要 🔴 心衰竭是一個常見且嚴重的疾病,影響著全球數百萬人。 🔵 心衰竭傳統上分為兩種主要類型:射血分數降低的心衰竭 (HFrEF) 和 射血分數保留的心衰竭 (
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再認識:從風險標記到治療目標 HDL的基礎認知與功能 🔴 傳統觀點: 被稱為「好的膽固醇」 每升高1mg/dL,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2-3% 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風險呈反比 HDL的生物學功能 🔵 關鍵作用: 促進膽固醇逆向運輸 改善內
周邊動脈疾病(PAD)診療指南最新進展(2024) 流行病學與健康差距 🔴 主要影響: 美國4000萬以上人口受影響 種族差異顯著: 一般人群:1/5風險 黑人族群:1/3風險,截肢風險高出77% 風險因素識別 🔵 主要風險放大因素: 年齡>65歲 糖尿病 吸菸 慢性腎病
分岔病變介入治療:影像學的重要性 🔴 分岔病變的挑戰: 分岔病變是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一大挑戰,因為其複雜的解剖結構和斑塊分佈會導致更高的併發症發生率。與常規介入治療相比,分岔病變介入治療的風險更高,預後也更差。 🔵 影像學的優勢: 影像學技術,如血管內超聲 (IVUS) 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
解讀常見心律不整:認識、診斷與治療 🔴 在分析心律不整時,首要步驟是判斷 心房 (由 P 波 反應) 和 心室 (由 QRS 波 反應) 的活動,以及它們之間 是否以及如何相關。 🔵 心房和心室活動之間的關係可以透過 心電圖 和 梯形圖 來理解。 房室分離 (AV Dissociati
從風險因子和症狀到斑塊分析:冠狀動脈疾病預防的新思維 🔴 傳統上,我們依靠 風險因子 和 症狀 來評估和預防冠狀動脈疾病 (CAD)。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這種方法並不可靠,因為許多心肌梗塞 (MI) 發生在無症狀且風險評分低的人群中。 🔵 這是因為風險因子和 MI 之間並不存在直
心衰竭治療新進展:非類固醇類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 (nsMRAs) 的數據分析和臨床應用 🔴 最重要 🔵 次重要 🟢 稍微重要 🔴 心衰竭是一個常見且嚴重的疾病,影響著全球數百萬人。 🔵 心衰竭傳統上分為兩種主要類型:射血分數降低的心衰竭 (HFrEF) 和 射血分數保留的心衰竭 (
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再認識:從風險標記到治療目標 HDL的基礎認知與功能 🔴 傳統觀點: 被稱為「好的膽固醇」 每升高1mg/dL,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2-3% 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風險呈反比 HDL的生物學功能 🔵 關鍵作用: 促進膽固醇逆向運輸 改善內
周邊動脈疾病(PAD)診療指南最新進展(2024) 流行病學與健康差距 🔴 主要影響: 美國4000萬以上人口受影響 種族差異顯著: 一般人群:1/5風險 黑人族群:1/3風險,截肢風險高出77% 風險因素識別 🔵 主要風險放大因素: 年齡>65歲 糖尿病 吸菸 慢性腎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 左主幹動脈血管重建手術:支架置放術與繞道手術之比較 傳統上,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CABG) 一直被認為是治療左主幹動脈疾病的黃金標準。然而,隨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PCI) 技術的進步,支架置放術已成為另一種可行的治療選擇。 🔵 歷史數據的限制 許多支持繞道手術的指南依據的是 19
本文概述了血管內治療在外周動脈疾病(PAD)中的應用,特別是股淺動脈(SFA)治療的各種方法。介紹了包括球囊血管成形術、支架植入、動脈粥樣硬化切除術等治療工具,並討論了各種治療方法的優缺點及其臨床效果。血管預處理、治療效果評估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的幹預方法也在文中進行了探討,最終強調了挽救肢體的重要性。
Thumbnail
「針對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傳統的做法是利用開心手術進行主動脈瓣置換。」謝炯昭醫師說,「傳統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必須先要開胸,接上心肺機,並讓心臟暫時停止跳動,對於年紀較大或身體狀況較差的病人而言,手術風險較高。」受惠於科技的進步,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已成為解決主動脈瓣狹窄的利器。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引導骨再生術(GBR)的發展歷史,以及不可吸收和可吸收再生膜的特性。讀者將瞭解如何根據不同的缺陷選擇最適合的再生膜,以達到最佳的GBR效果。
手術醫療行為在現代醫療行為中越來越常見,讓我們來簡單討論一下手術醫療在現代醫療方案的一些面向。
Thumbnail
老人家遠端橈骨骨折,究竟是開刀比較好還是不開刀呢?這也一直以來是學界的爭論點,今天就藉由這篇耗費將近四年收案的文章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Thumbnail
30歲的李先生是名職業軍人,卻因網球肘無法正常訓練。直到去年,李先生到三總的疼痛治療中心就醫,方知道導管微創治療,與醫師安排於門診時間進行手術後,他順利擺脫網球肘,終於可進行槍枝操練,也重拾職涯信心。
Thumbnail
「洗腎廔管就是把動脈跟靜脈接在一起,讓動脈的血液直接進到靜脈裡面。」張兼華醫師說,「靜脈的位置較表層,而且在動脈血流的衝擊下,靜脈管徑會漸漸擴大,方便扎針進行血液透析。」
Thumbnail
50多歲的黃太太已有20多年的血液透析經驗,長期使用人工血管洗腎,由於自身免疫力不好,人工血管經常出現感染而移除,後來只能仰賴長期性雙腔導管。 常見的血液透析通路分為三種:自體廔管、人工血管與雙腔導管。醫師會依據患者血管品質以及身體狀態,選擇適合的血管通路進行血液透析。
🔴 左主幹動脈血管重建手術:支架置放術與繞道手術之比較 傳統上,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CABG) 一直被認為是治療左主幹動脈疾病的黃金標準。然而,隨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PCI) 技術的進步,支架置放術已成為另一種可行的治療選擇。 🔵 歷史數據的限制 許多支持繞道手術的指南依據的是 19
本文概述了血管內治療在外周動脈疾病(PAD)中的應用,特別是股淺動脈(SFA)治療的各種方法。介紹了包括球囊血管成形術、支架植入、動脈粥樣硬化切除術等治療工具,並討論了各種治療方法的優缺點及其臨床效果。血管預處理、治療效果評估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的幹預方法也在文中進行了探討,最終強調了挽救肢體的重要性。
Thumbnail
「針對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傳統的做法是利用開心手術進行主動脈瓣置換。」謝炯昭醫師說,「傳統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必須先要開胸,接上心肺機,並讓心臟暫時停止跳動,對於年紀較大或身體狀況較差的病人而言,手術風險較高。」受惠於科技的進步,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已成為解決主動脈瓣狹窄的利器。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引導骨再生術(GBR)的發展歷史,以及不可吸收和可吸收再生膜的特性。讀者將瞭解如何根據不同的缺陷選擇最適合的再生膜,以達到最佳的GBR效果。
手術醫療行為在現代醫療行為中越來越常見,讓我們來簡單討論一下手術醫療在現代醫療方案的一些面向。
Thumbnail
老人家遠端橈骨骨折,究竟是開刀比較好還是不開刀呢?這也一直以來是學界的爭論點,今天就藉由這篇耗費將近四年收案的文章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Thumbnail
30歲的李先生是名職業軍人,卻因網球肘無法正常訓練。直到去年,李先生到三總的疼痛治療中心就醫,方知道導管微創治療,與醫師安排於門診時間進行手術後,他順利擺脫網球肘,終於可進行槍枝操練,也重拾職涯信心。
Thumbnail
「洗腎廔管就是把動脈跟靜脈接在一起,讓動脈的血液直接進到靜脈裡面。」張兼華醫師說,「靜脈的位置較表層,而且在動脈血流的衝擊下,靜脈管徑會漸漸擴大,方便扎針進行血液透析。」
Thumbnail
50多歲的黃太太已有20多年的血液透析經驗,長期使用人工血管洗腎,由於自身免疫力不好,人工血管經常出現感染而移除,後來只能仰賴長期性雙腔導管。 常見的血液透析通路分為三種:自體廔管、人工血管與雙腔導管。醫師會依據患者血管品質以及身體狀態,選擇適合的血管通路進行血液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