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心臟病經食道超音波 (TEE) 工具箱
🔵 3D 超音波心動圖的重要性
🟢 3D 超音波心動圖技術在過去二十年隨著硬體和軟體的進步而快速發展。 🟢 這些進步帶來了 更高的空間和時間解析度,以及不同的影像獲取模式,例如 3D 縮放和全容積。 🔴 儘管 3D 影像相較於 2D 影像可能具有較低的時間和空間解析度,但它能提供 更佳的組織特性。講者認為,人們對 3D 影像解析度限制的強調可能過於誇大,因為我們的大腦能夠直觀地整合 3D 資訊。 🔵 多平面重建 (MPR) 在 3D 影像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可用於在個別平面上展示 3D 結構,並且可以在即時或後處理中進行調整。 🟢 真景透明化 (True View Transparency) 和透照 (Translumination) 是軟體操作技術,能提供 更真實的組織呈現,增強對逆流噴流的理解,並提供 更精確的測量 和結構形態的概念。
🔵 執行結構性心臟病 TEE 的基本能力與知識
🔴 根據最新的超音波心動圖指南,即使影像醫師不追求最高級別認證,某些 核心能力 仍然適用。 🟢 除了指南中列出的能力外,其他重要的考量包括 團隊合作能力、流暢的溝通能力,以及在手術過程中 作為協同者引導手術的能力。 🔴 要有效引導手術,影像醫師必須 徹底了解手術步驟,參與 設備培訓,知曉所有可能的操作以及在手術活動階段會發生的情況。 🟢 影像醫師應該熟悉設備的操作,例如導管和導絲的推進、回撤和部署,並且能夠理解這些操作在影像上的表現。 🔴 能夠使用手術的 專業術語 進行溝通至關重要,例如 心房中膈穿刺、瓣膜裝置操作 等。
🔵 解剖學與探頭操作的關聯性
🔴 解剖學知識直接驅動探頭的操作。了解心臟的形態,以及隨著年齡和瓣膜疾病發生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影像的獲取方式。 🟢 探頭的操作在一段時間後會變得更加自然和直觀,但操作者的動作與所見影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 🔵 充分利用探頭的所有功能,包括 左右移動的旋鈕,對於銳化影像和將其置中非常重要,可以改善手術流程並減少挫敗感。
🔵 2D 與 3D 影像的互補性
🔴 2D 和 3D 影像在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中是 互補的。 🟢 雖然 2D 影像可以提供更集中的視角,但可能會損失整體的空間感。 🔴 3D 影像能夠提供更全面的空間資訊,即使在單個平面上可能看起來較為混亂,但我們的大腦可以有效地將其整合。 🟢 一個二尖瓣狹窄的案例說明了 3D 影像如何增強 2D 影像的評估,揭示了 2D 影像可能難以完全呈現的病理特徵。在這個案例中,3D 多平面重建 提供的瓣膜面積與其他 2D 方法(如都卜勒、壓力半減期、PISA)的結果高度相關,強調了 多模式評估 的重要性。
🔵 3D 影像在手術引導中的應用
🔴 在二尖瓣修復手術案例中,單純從心房側觀察逆流噴流可能會受到限制。雙視圖 可以同時顯示心房和心室側的影像,有助於精確定位逆流噴流的起源。 🔵 在裝置部署過程中,影像醫師應能評估裝置張力對逆流的影響,並指導操作者調整張力以達到最佳效果。術中利用彩色血流和 3D 影像可以快速評估殘餘逆流 的情況。 🟢 在經導管三尖瓣修復手術 (TTVR) 中,即時 MPR 可用於確保器械的 前後、內外側軌跡 準確,並判斷器械釋放的適當位置,其精確度遠高於傳統的 2D 雙平面視圖。 🔴 在一個機械性二尖瓣置換術後出現嚴重瓣周漏的案例中,即使 2D 影像和彩色都卜勒受限,透照功能 可以從心室內照亮瓣膜,清晰地顯示 多個瓣周漏的缺陷,從而指導了治療方案的選擇。
🔵 指南與臨床實踐
🔴 目前的臨床指南,例如左心耳封堵術的指南,強調使用 3D 技術,這已成為評估和指導手術的 標準照護。 🟢 透照和透明化功能 有助於區分血栓和心耳梳狀肌,清晰呈現心臟結構的形態。 🔴 總結而言,技術的進步和對這些技術知識的提升,能夠實現 更精確的診斷、更好的手術引導和更佳的臨床結果。了解手術流程是所有這些的基礎。 🟢 進行術前篩檢 TEE 時,應讓患者處於 與實際手術相同的仰臥姿勢,以便預先發現潛在問題並制定應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