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涯是一場馬拉松,只有建立良好的工作習慣才能走得長遠。然而,許多菜鳥碩博士生卻因錯誤的習慣導致效率低下,碩博之路顯得艱辛且迷茫。以下這三種常見的失敗特徵,若你中了一項,可能需要立刻調整。
▋每天開始工作前,沒有系統性地寫下當天的目標
許多學生在一大早坐下後,立刻投入工作,看似勤奮,其實毫無章法。缺乏清晰的目標導致整天忙碌卻無法交出成果。不妨養成早晨寫下明確目標的習慣,把每一天的任務拆解為具體的待辦事項。例如,可以列出「寫500字論文」、「分析一組實驗數據」、「閱讀兩篇相關領域的文獻」,這樣做不僅能提升專注力,還能讓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激勵自己繼續前進。
▋沒有運用具體的任務管理方法來安排一天的工作
在研究生活中,工作繁瑣且多樣化,但許多學生缺乏規劃能力,常常一頭栽進其中卻收效甚微。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是採用「135工作法」:每天選擇1件最重要的事情、3件次要的事情和5件瑣事來完成。這種方法能幫助你區分輕重緩急,確保一天內最關鍵的任務得以完成,同時不忽略小而重要的細節。舉例來說,可以把「整理實驗結果並製作圖表」列為1件最重要的事,把「檢查文獻引用格式」列為次要事項,瑣事則可包括回覆郵件或整理工作空間。
▋忽視每天記錄啟發或反思,無法系統性地累積知識
研究生的日常工作常涉及閱讀、實驗、寫作和程式設計等,這些活動中產生的靈感和啟發,往往是長期知識積累的基石。然而,許多學生因忙碌或懶散而未記錄這些重要想法,導致時間一長便忘得一乾二淨。試著每天從「閱讀、課程、實驗、反思、靈感」這五個方面,記錄至少一個啟發。例如,從文獻中獲得的研究方法靈感、程式調試中的關鍵突破、或是實驗失敗中學到的教訓。這樣的習慣能讓你系統化累積知識,成為未來研究中的寶貴資源。
你還見過哪些常見錯誤?
無論是初入學術道路的碩博士生,還是已經在路上的研究者,只有持續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才能真正提升生產力並從中獲得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