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

含有「碩博士生」共 42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好耶! 我即將舉辦 Obsidian 學術閱讀工作流的 Workshop! 目前2025年8月的場次 定於台灣時間 2025年8月23日 週六晚上7:00-9:00 在Zoom舉行 會帶大家從0開始, 一起建構自己專屬的學術閱讀Obsidian Vault, 並學習製作一篇Paper的
很多碩博士生寫論文時,最常見的感受就是—— 腦中有材料,但寫不出段落。 以為是沒靈感,其實是你平常就沒練「構造段落的肌肉」。 每天手寫 4 張 A6 紙片,是你訓練這塊肌肉最扎實的方式之一。 它能在你還沒察覺的日子裡,慢慢解除掉「寫不出來」的魔咒。 ▋因為 A6 紙片強迫你一次只講一件事
你以為自己只是沒動力, 其實只是沒流程。 週一最容易迷茫、最容易分心, 這時候最該做的,就是進入「儀式感強」的讀 Paper 模式。 ▋步驟一:打開你專屬的 Paper Database 打開你事先整理好的 Paper 清單(Notion 或 Zotero 都可), 只看你標記為「本週要
碩博士期間,學術研究與人際互動密集, 你永遠無法預測哪一天,哪一段對話,會變成「證據」。 不為了對抗誰,而是為了保護自己。 工具準備好,就是你的底氣。 ▋PLAUD 錄音卡:兩小時會議逐字稿,誰說過什麼再也不糊塗 多數學術meeting都是口頭討論、口頭承諾, 當你回去寫報告時,才發現根
青春的特徵是「想要更多」; 中年的特徵是「知道什麼是夠」。 真正的成長,不是取得什麼新角色, 而是對自己的心理慣性有新的覺察與節制。 ▋吃到飽時真的只吃到飽(無論是食物還是其它服務) 年輕時進Buffet總想:「不吃到回本對不起自己」。 長大後卻發現,吃多了反而內耗、焦躁、甚至空虛。
Sz-avatar-img
2025/07/28
一塊麵包跟兩塊麵包還是有差的,一個人走得快,但走不遠。如果你是希望不被金錢煩惱,那請你長的夠美,夠會打扮,大量投資自己。若是先天劣勢,只好做夢了!
在研究生涯裡,時間從來不是你最大的問題, 而是節奏。 能穩定地推進、同時保有內容類型的變化, 才能讓你走得久、走得深。 「三課制」就是為這個目的設計的時間區塊化策略。 ▋早課:輸入型任務,打開大腦的感官雷達 這段時間大腦還沒沾染雜訊、手機通知還沒轟炸, 最適合進行需要吸收與感受的任務。
你以為每天讀 paper 30 分鐘很難, 其實,是你把它當成一種「完整儀式」看待, 而不是「可以切分的小動作」。 學會切分時間,你才能駕馭知識的節奏。 ▋早課:醒腦不求懂,用來釣問題 早上起床後,腦袋還沒沾染雜訊,是最適合「看新東西」的時候。 選一篇想讀的 paper,不求讀懂、只要抓
我們都高估了「有空再做」,低估了「每天一點」。 ▋你以為要有好狀態才該學習,其實那是最不可靠的時間安排 靠情緒行動,是最累也最慢的做法。 「等我有靈感再寫論文」、「等我心情好再唸paper」, 這些句子聽起來合理,但結果就是:永遠等不到那一天。 真正的高手,從不靠好心情, 他們靠的是日課
很多人下載了 Obsidian 卻放著不用, 不是因為它不好用,而是因為「腦袋不願轉換」── 筆記,不再只是收集,而是構築思考的空間。 要進入這個空間,你得先放下這三種思維包袱。 ▋成見一:筆記就是整理資訊,寫整齊才算完成 這是學生時代留下的殘影:重點要畫線,字要寫好,格式要統一。 但在
很多人問我怎麼能在美國科研圈順利生存、持續表現。 其實不是靠口語流利,而是靠「語言背後的文化敏感度」。 碩士那幾年我默默進行的三個練習,如今變成我最大的底氣。 ▋鑽研「英文字源學」 我發現背單字很痛苦,是因為我完全不知道它們從哪來。 後來我買了一本《Word Power Made 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