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到底是什麽?早期品牌的英文 Brand ,意思是在牛隻身上烙上印記。後來轉到經濟文化世界,便成為商品的品牌。比如說,十七世紀中期,巴黎服裝設計師羅絲柏頓,是最早以名字成為名牌,一度擔任瑪麗皇后的御用師傅,民眾則嘲諷她為宮廷的時尚部長。
從製造到品牌,經過多年的變化,一件商品到底能不能名符其實?也許是值得我們思考。當今世界不斷強調自我展示,品牌所形成的符號,大行其道。有人強調穿上名牌服飾是身分地位的表徵,如今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品牌的Logo乾脆就直接展現在服飾上,不管是皮包鞋子圍巾,甚至項鏈。
品牌早已跟奢侈品形成關係,但有些人開始思考品牌和自身的關係。目前我們身上的行頭早已跟西方世界同步,即使伊斯蘭世界也難以逃脫品牌撒下的天羅地網。
成長過程中,記得名牌商品總是品質優良,耐用又堅固。比如說30年前搬了新家,買了一部惠而浦洗衣機,使用過程中只修理了兩次,真是划算。後來買了一部Panasonic 電暖爐,也使用很多年,目前依然運作良好。10年前,換了一部 SONY VAIO 手提電腦,操作起來,基本功能還算齊全,甚至還可以裝幀設計。
時代變了
後來買了一款 SONY 手機,不是很耐用,跟三星比起來,是有差別的。至於球鞋,第一雙名牌是愛迪達,但穿了半年就掉掉漆了,接著兩雙 Nike 球鞋,穿起來也不是很舒服,後來開始專心研究球鞋,到處閒逛,最後心得是乾脆到夜市買下紮紮實實的M IT球鞋,一雙只要價$400 。
所謂品牌,一方面透過媒體廣告,甚至以業配文偽裝成新聞報導。此外不斷贊助文化體育活動,目前我們生活的世界不斷地遭到「廣告投石機」的攻擊,尤其一打開手機後,我們腦部不斷地被灌輸品牌的印象。
我們的腦部也有特殊的構造,喜歡直覺或自動模式,去接受商品,畢竟太用心思考以致於決定要買哪樣商品,實在花費精氣神。
當然,我並不是鼓勵大家去消費那些名牌服飾,比如說,時時敲鑼打鼓的法蘭西名牌,最好敬鬼神而遠之。我喜歡親炙平價時尚,如無印良品或UNIQLO和設計師的聯名款。
無印與 UNIQLO
兩年前,準備 一點小錢,計劃淘幾件無印新品,如吉貝木棉的西裝外套。我十分留意無印,因為本身研發能力強,同時膽敢實驗一些色彩,比如說,煙燻藍/橘/綠或是高雅的暗藍色。
當時敗了十件無印襯衫,其中好幾件是法蘭絨襯衫。法蘭絨襯衫,非但有磚紅,而且布料加厚,更是難以變形的外出服,而充當睡衣也沒問題。無印特別跟鄰居有些差異,如UNIQLO的法蘭絨衣,除了變形外,材料也不太講究。有時候,朋友會問起:「如何踏入時尚的大門?」其實,挺簡單的,常常用雙手仔細觸摸著兩家的服飾,久而久之,自然攀上達人的境界。
談到「無印良品」這四個字,起先是西武百貨公司總帥堤清二的靈感。他被稱為「詩人企業家」。早年他跟幹部開會,討論如何開發新商品,突然間靈感一來,「無印良品」從大腦溜到嘴巴,後來變成大家琅琅上口的品牌。動機是針對一九七〇年代的日本,盲目消費西方名牌,破壞環境。無印意思是「良好而優質的產品」。
我強調「無印良品」來自作家的靈感,因為堤清二本身是作家,吟詩寫小說之外,也撰寫理論書籍。只要有創作的體驗,加上博覽群書,必然時時會有新意奔騰而出。他出身於名門世家,父親堤康次郎,是日本國會議員,一度當上國會議長。他跟西武集團的堤義明是同父異的兄弟。早年醉心於馬克思主義,主張推翻資本主義社會。挫折連連,一度罹患患重病,休養之後,當起他父親的國會助理,不久接掌西武百貨公司。
西武集團的文化戰略
西武百貨的特色,乃是將百貨公司、美術館、音樂廳、電影院、書店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廣場式的購物中心。過去,每年到日本展開淘書之旅,這區的行程總是排在第二天。因為下飛機之後,進到東京,會先到池袋西武的 「post- 書店」逛一逛,帶上幾本前衛雜誌回旅館,以享受閱讀的樂趣。
堤清二的經營策略一直走在時代的尖端,比如說最先將畫作引進西武百貨公司展覽。
前幾天,找到一本文庫本,內容是堤清二與三浦展兩人暢談消費文化。三浦早年任職 PARCO,主編《Across》雜誌。後來自立門戶,專研日本社會變遷與消費變貌。出身左派的堤清二面對左派革命的失敗,只能暗地祭出靜默革命。因此,他強調無印是聚焦於「消費者主權」,價格平民化。
例如,Muji laboratory 推出的獵裝,含有羊毛成分,要價 4000 元,如此等級的感動外套換成 COMME des GARÇONS ,則標價38000元,即使打折期間也要19000 元。至於風衣定價 2500 元,換成 Burberry 則是五萬起跳。
他比較和 UNIQLO的差別,在於優衣褲走時尚路線,主打服裝,但無印則以「家」為主心骨,比如說寢具、杯盤、洗面乳。
記得,無印良品曾邀請號稱「日本讀書之神」的松岡正剛,擔任選書策展人,尤其旗艦店開幕之際,一進大門,即可看到一大片書牆,擺上壯觀的一千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