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是每個人最寶貴的資產。無論是生活中的個人資訊,還是與他人的私密對話,這些都是我們希望能妥善保護的內容。沒有人願意主動將自己的隱私公開給陌生人,也不希望個人資料被有心人士利用,甚至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第三者窺探我們的聊天訊息或其他數據。
然而,在現今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的隱私面臨著諸多挑戰。從網絡詐騙到數據洩漏,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目標。面對這些威脅,加密技術就變得極為重要。
加密是將資料從「明文」轉成「密文」,透過數學演算法,把原始數據轉化為無法直接解讀的格式,目的是確保數據在傳輸,或是儲存過程中,即使被第三方攔截,也無法輕易被解讀,只有持有正確密鑰的人,才能將加密的數據還原成可解讀的內容。
加密類別分為兩類:
還有另一種方式,將加密系統結合兩者的優勢,例如在傳輸過程中使用非對稱式加密交換對稱密鑰,再用對稱式加密進行後續數據傳輸,所謂「混合式加密」。
資料或是訊息加密,目的是為了保障安全性、隱私性,以及信任,防止未經授權的存取、竊取或竄改。在現代的數位環境中,個人或是企業都是需要加密技術的保護。
以下有四個原因:
1.保護隱私:確保個人資訊,如身分證、電話號碼、住家地址等,不被第三方截取使用,在平台註冊的資料就必須謹慎小心;在通訊上,聊天訊息、電子郵件等,只有你和對方才能看到內容,避免被他人窺探。
2.防止數據洩漏:對企業而言,防止客戶資料與公司機密被外洩,造成經濟損失或信譽損害;在個人方面,金融交易或支付訊息的加密,可以防止被有心人士竊取銀行卡或密碼。
3.確保數據完整性:加密技術能防止資料在傳輸過程中被篡改。例如,文件或交易記錄的加密能確保傳遞到接收方時內容未被改動。
4.提供身份驗證:加密技術,如數字簽章可以確認訊息來源的真實性,避免冒充的風險。網址開頭是「https://」(「s」代表「安全」),就表示該網站有使用傳輸加密。虛擬私人網路(VPN)也使用加密功能,以確保資料在傳輸過程中受到私密保護,並避免遭人竊取。
在數位的世界中,不論個人還是企業,加密都是保護數據安全、增強隱私,以及防止威脅的核心技術。即使資料被人竊取,也無法輕易的被使用或破解,數據安全是最後一道防線。
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帳本技術(DLT),主要是數據儲存和處理分布在多個節點或電腦之間,而非集中在單一伺服器上。具有透明性、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的特點。將「區塊」的鏈接,每個區塊包含一組交易記錄和數據,區塊按照時間順序排列,透過加密方式相互鏈接。
核心有四點:
1. 去中心化:區塊鏈不依賴單一的中央管理機構,所有數據由多的節點共同維護。
2. 透明性:所有交易記錄公開可查。
3. 不可竄改:一旦數據被寫入區塊鏈且通過共識機制驗證,便無法輕易修改,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4. 安全性:利用加密技術保護交易和資料,使未經授權的存取變得極其困難。
區塊鏈技術,不僅支持加密貨幣的運行,也能應用於多個領域,例如去中心化金融(DEFI)、資產代幣化(RWA)等,提升數據透明性和安全性。同時,區塊鏈技術仍在發展中,普及和應用正在快速擴展。
加密技術的出現,為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然而,技術的進步也給詐騙者帶來了新的機會,他們開始利用加密技術和區塊鏈的透明性,設計出更加精密且隱蔽的詐騙手法。
隨著金融市場逐漸回暖,加密貨幣再次成為熱門話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進入這個新興市場。然而,伴隨著這股熱潮,詐騙案件也層出不窮。從虛假的投資廣告到偽裝成合法交易所的不法行為,許多投資者在追求財富自由的過程中,卻不幸陷入精心設計的陷阱。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的數據,截至2024年8月:
在眾多詐騙類型中,「網路投資詐騙」對民眾財產損失的影響最為嚴重。截至2024年8月,該類詐騙相關數據如下:
1.投資詐騙廣告高達 10萬2,938則(其中 Meta 廣告 9萬8,041則,Google 廣告 4,897則)。
2.涉案的 LINE 帳號 3,227筆。
3.被封鎖的詐騙網域數量多達 2萬8,077組。
在加密貨幣詐騙中,2023年整年的相關案件就達 11,405件,占所有詐騙案件的近三成,造成的財損金額高達 新台幣53.45億元。
為了應對不斷升級的詐騙手法,內政部警政署特別設立了 165詐騙儀表板網站,供民眾隨時查詢每日詐騙案件和金額。這一舉措希望能幫助更多人提高警惕,避免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刑事警察局近期偵破一宗加密貨幣詐騙案,與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與 XREX 交易所合作運用頂尖的區塊鏈幣流追蹤技術,證明不法資金流向與加密貨幣資產擁有者,協助執法機關在「未知犯嫌」且「無被告身分」的情況下,順利將被詐騙的以太幣返還給被害人。可見透過民間、企業,以及政府互相協助之下,也能迅速追回詐騙資金。
現代詐騙手法多樣且具有迷惑性,詐騙者常以精心設計的方式利用人性的弱點與需求,誘導受害者陷入圈套。
以下列出五大常見詐騙方式及其典型手法,幫助你提高警覺:
一 投資詐騙
1.假投資平台:詐騙者搭建與真實投資平台外觀相似的網站或應用,聲稱提供專業投資服務。受害者在平台投入資金後卻發現無法提領,最終資金遭到騙取。
2.保證高回報:詐騙者利用「穩賺不賠」、「短期內翻倍收益」等話術吸引受害者投入大量資金,但實際上資金流入詐騙者的口袋。
3.龐氏騙局(金字塔詐騙):以後來投資者的資金支付給早期投資者,營造出穩定高回報的假象。然而,當資金鏈斷裂時,受害者損失慘重。
二 網路釣魚
1.假網站:詐騙者偽裝成合法交易所、銀行或購物網站,誘導受害者輸入帳戶密碼或支付信息,進而竊取敏感資料。
2.假電子郵件或訊息:以偽造的官方郵件或短信發送虛假連結,受害者一旦點擊並填寫個人資訊,即可能導致帳戶被盜。
3.假獎勵或空投:詐騙者聲稱用戶獲得虛假的加密貨幣獎勵,但要求提供私鑰或支付手續費,實際目的是竊取資金。
三 假交友詐騙(殺豬盤)
1.詐騙者透過社交平台或交友軟體與受害者建立情感聯繫,耐心培養信任。待關係穩固後,誘導受害者投資虛假的加密貨幣平台或項目,最終捲走受害者的資金。
四 加密貨幣詐騙
1.假交易所:詐詐騙者設立不合法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吸引投資者存入資金後捲款潛逃。
2.假代幣或ICO:詐騙者推出虛假的加密貨幣項目或首次代幣發行(ICO),聲稱未來將有高額回報,實際上完全是虛構。
3.拉地毯(Rug Pull):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項目中吸引投資後,項目方突然撤資,導致投資者血本無歸。
五 社交媒體詐騙
1.假帳號:冒詐騙者冒充知名人士或品牌,通過社交媒體吸引受害者參與虛假的贈品或投資活動。
2.假資訊群組:在社交平台群組中散布虛假的投資機會或內部消息,誘導成員投入資金。
詐騙者如何下手?
這些詐騙方式往往抓住受害者的心理弱點,例如:
1.情感需求:如分手後渴望陪伴,落入假交友詐騙的圈套。
2.經濟壓力:急需用錢時,誤信快速致富的投資機會。
3.貪念或好奇:因想賺快錢或看到「中獎消息」,點擊假網站或提供敏感資訊。
隨著科技的進步,詐騙手法或許會更加隱蔽,但我們應該堅信,技術也能成為保護的利器。區塊鏈技術與加密手段的應用,正在為追蹤不法資金與保護用戶安全開闢新的道路。展望未來,只要我們持續學習、保持警惕並善用科技工具,數位時代的詐騙問題一定能得到有效解決。
詐騙雖然層出不窮,但希望並未消失。提高防範意識、學習必要的數位安全知識,將是我們面對詐騙的最好武器。別忘了,我們不僅是在保護自己的資產,更是在守護自己的信任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