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受友人邀約,一同前往霧峰逛逛霧峰林家花園。我習慣每次到一個沒去過的鄉鎮,就先打開 google map 隨意看看當地有些什麼地方能去,這次去霧峰也不例外。為了避免在參觀霧峰林家古蹟群時腦袋混亂,我率先查詢了一下霧峰林家的古蹟有哪些。刷了數個霧峰林家的古蹟地標後,除了驚嘆霧峰林家土地佔地遼闊以外,我還發現各地標的評論區不約而同地都有民眾表示:
「為什麼霧峰林家的建築每一棟都要獨立收一次錢?難道不能整合一下,付一次錢就可以逛所有的古蹟嗎?」
這確實令我困惑,雖然我當然並不介意多付一點錢,畢竟文資保存本來就不容易。但就在我開始做行前功課、一一查閱這些古蹟的來歷之後,我漸漸知道原因了,甚至意外地知道了一連串有趣的歷史。
提到霧峰林家,一般人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有「台灣議會之父」稱號的林獻堂,他致力於推動台灣地方自治,並且倡導教育平等;然而綜觀霧峰林家家族史,霧峰林家開始在地方嶄露頭角,其實要從日治時期再往前推半個世紀,而且還是因為很會打仗!
霧峰林家渡台祖原先住在大里杙(今台中大里),受到有台灣三大民變之稱的林爽文事件牽連,舉家移居阿罩霧(今台中霧峰)重新開始。
在第三代大家長林甲寅的努力下,家族事業逐漸穩定發展,於是他做了件特別的事──人還在世,就提前為自己的小孩分家。西元 1837 年,以阿罩霧圳為分界線,以南為長子林定邦分支,稱為「下厝」;以北為次子林奠國分支,稱為「頂厝」。下厝分支以軍功見長,頂厝分支則擅長經商,並以支持藝文及社會運動聞名。我們所熟知的林獻堂,正是頂厝祖林奠國的孫子。
下厝:長子林定邦分支,以軍功見長
頂厝:次子林奠國分支,擅長經商,並以支持藝文及社會運動聞名
時至今日,攤開林家祖譜,後代子孫早已開枝散葉、各有發展,雖然都是林家,彼此已經是極遠房的親戚,實在不難理解為什麼各棟古蹟會獨立收費,畢竟完全是不同人家的產權了。
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歷史,鮮少提及霧峰林家「下厝」對林家,甚至是台灣史的重要性。出於對於下厝的好奇,我便決定來到霧峰的第一站,就要先從下厝的建築群開始參觀起。
在清領初期,台灣是個三不管地帶,來到這裡求生存的漢人們爭水、爭地,頻繁械鬥,又要提防原住民出草攻擊,沒有個三兩三,是很難在這片危機四伏的蠻荒之地生存下去的,不只是鋤頭要揮得勤,「拳頭」也得比別人大。
林家起家厝──草厝
「草厝」正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建立的,乍看草厝的外觀,真的頗有白手起家、蓽路藍縷的味道。由於草厝部分建築在日治時期就已經毀壞,後期修復時是特別參照 1930 年的照片,原汁原味地還原原本的茅草屋頂。若是先參觀了林家其他建築,再回頭看草厝,真的會佩服林家可以從一棟簡單的茅草屋子,到後來發展成規模如此巨大的大家族。
下厝祖林定邦的長子──林文察,雖然長相斯文,但從小就對讀書不太有興趣,反而喜歡和其他小孩玩作戰遊戲。25 歲那年,台灣北部發生一場由天地會分支小刀會發起的叛亂,負責平亂的清朝官員久聞林文察的名聲,徵召他一同北上作戰,結果大獲全勝。林文察的軍事生涯自此展開,林家的武力也開始為清廷所重視。
林文察,圖片取自網路
前面提到,台灣在清領時期是不被重視的地方,駐軍少、兵防不足,如發生亂事,常需借助民間鄉勇的力量一同弭平動亂。林文察在平定小刀會之亂後,林家的團練就備受矚目,陸續被清廷拜託協助多場戰役,如多次內渡討伐太平天國、協助平定歷時最久的台灣民變──戴潮春事件等,這一切使得林文察從一個非正規的鄉勇士兵,被提拔至總兵的位置。
宮保第第二進,這裡是給乘轎客人下轎的地方,所以又稱為「轎廳」。據說劉銘傳來到林家就是在這裡下轎的。
如果說有錢人有分成普通有錢人,跟有錢又有權勢的人,那麼霧峰林家就是從很會做生意的地方土豪,漸漸發展成握有數千精良鄉勇兵力且屢立戰功的官宦世家。
林文察最後在 1864 年討伐太平天國時,因援兵未能及時接應而戰死沙場,清朝皇帝追贈他「太子少保」,林文察的宅邸始被稱為「宮保第」(註)。宮保第也是台灣唯一一座清代一品官宅。
註:「宮保」是中國古代的職官名稱,指的是皇帝的老師,不過在清朝時期,這樣的職位漸漸成為「榮譽職」,並不是真的負責指導太子。
所謂樹大招風,林家的壯大不免引來民間的一些妒忌毀謗,甚至是清朝政府官員的忌憚。林家在林文察戰死後,由林文察弟弟林文明當家。在此期間,林家陸續收購大片土地,引發其他家族不滿,在地方時有紛爭;而清朝政府也擔心林家在台灣壯大危及其統治(甚至林文察戰死導因於援軍未及時抵達也是刻意為之),林文明最後在彰化縣公堂上被清朝官員設局秘密斬殺。
林家不但頓失台柱,往後的十幾年林家也因為與政府多次一來一往的的法律控訴而家道中落。直到林家逐漸認識到背後的政治陰謀,林文察的兒子林朝棟也開始接掌家業,為顧全家族發展大局,只好就此打住。
林朝棟絲毫不遜於他老爸,同樣喜歡練武及鑽研兵法,更因為小時候某次練武時不慎傷到其中一隻眼睛,而有了「目仔少爺」的稱號。林朝棟急公好義,政府在地方蓋堤防整治溪水,他就召集鄉勇一同協助施工;地方發生叛亂,他就前往協助平亂。其中讓林家家勢再起的事件,便是在清法戰爭中協助劉銘傳抵禦法軍入侵基隆。
林朝棟在清法戰爭中的表現獲得劉銘傳的青睞,使他進一步被託付台灣中北部地區開墾及撫番的工作。此時的林家握有當時台灣重要出口商品──樟腦──的專賣權,又統領當時台灣軍力精良的「棟軍」,已然是掌握了政經命脈的大家族。
霧峰林家的富有,並不止於家屋的雕梁畫棟,他們甚至有自己的戲班!林朝棟在清法戰爭後任撫墾局局長,議事及宴客需求大增,富麗堂皇的大花廳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建的。
瑰麗宏偉的戲台,是林家族人家族聚會凝聚情感的地方
大花廳的第二落設有福州戲臺及觀眾席,還區分了男眷、女眷、貴賓以及左鄰右舍都能來看的包廂,每當林家有喜事,必定演戲慶祝。整個大花廳的建築風格及裝飾極盡巧工,其華麗及精緻程度絕對是台灣絕無僅有。
進大花廳的門先方再圓,象徵規矩
八角藻井中雕刻著牡丹,也是大花廳的命名由來
關鍵的 1895 年,清廷甲午戰敗,台灣被割讓給日本。為了避免戰亂殃及家人,林朝棟攜眷內渡廈門,再隻身返台對抗日軍。然而隨著日軍登陸並一路挺進、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逃回大陸,再加上辜顯榮打開台北城門迎接日軍進入台北城,林朝棟見大勢已去,就此返回廈門。雖然如此,其子林祖密仍多次暗中資助台灣的抗日活動,同時也協助孫中山革命。
正是這個時期,下厝系在霧峰林家的影響力下降,逐漸轉為尚在台灣受日本統治的頂厝系發揮影響力,接下來就是我們在學校學習到的那套歷史,林獻堂及其堂兄弟們以支持社會運動等事蹟,成為日治時期林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有人說,霧峰林家家族史,幾乎等於半個台灣史,在走一遭霧峰林家古蹟群後,我深感此言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