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鏡頭規格:Panasonic Lumix G Vario 14-42mm F3.5-5.6
鏡組設計:

維修難度(1-5級):2級
1級:入門(最基礎,結構零件簡單,無需維修指引即可拆解維修)
2級:簡單(結構零件簡單,依照維修指引即可拆解維修)
3級:中等(結構零件較多,線路較複雜,部分結構拆解會有些挑戰)
4級:略難(結構零件較多,電子線路或拆修組裝複雜,會有特定的處理方法或需注意較多細節)
5級:最難(通常售價較高,結構零件較多,電子線路或拆修組裝複雜,部分結構處理會有挑戰性,需注意的細節較多,可能需要校正)
故障問題:功能正常但鏡片輕微發黴需清整
維修說明:
1.若是第一次拆修的鏡頭,不要忘記拍照或錄影記錄過程,處理過程中若弄不清楚順序或組裝點位時,可以回顧檢視,避免無法組回的情況,這個步驟很重要。
2.所有的拆修過程均有風險,請自行承擔維修風險,若無法承擔,請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拆解過程:
1.鏡尾看到的螺絲全數卸下(總共7顆),就能取下鏡尾接環。

2.下圖紅圈處的4顆螺絲卸下,就能取下鏡身外圍第一個部分。


3.小心拆除下圖箭頭處IC主版上的4條軟排線,就能取下IC主版。



4.接續觀察鏡身側面一圈可以發現有2個螺絲,這2個螺絲就是固定變焦環與內部變焦滑軌的功用,要拆變焦環,就要先卸下這2個螺絲。



5.拆除2個變焦滑軌固定螺絲。

還有下圖箭頭處這個地方要注意,這個黑色圓點的滑軌(變焦感測器),主要是在鏡頭變焦時,讓機身感測知道目前焦段移動到哪邊的作用(變焦環轉動時,黑色圓點會依照滑軌進行移動),很多廠牌的變焦鏡頭都會有類似設計。變焦環推移到下圖的定位時,變焦筒就能夠抽出取下,若點位不正確會卡住無法取下變焦筒,而裝回的時候也是在這個點位套入變焦筒。

6.拆掉變焦筒剩下的結構如下圖。

接續拆除下圖紅圈處的變焦感測器(1顆螺絲)。


7.下圖4顆螺絲全數拆除即可取下對焦筒。



8.準備處理核心鏡組,在此之前可以先用油性麥克筆做個記號。看到這種全部縮在前鏡筒裡面的鏡組設計,建議一定要先做標示記號,這樣組回的時候才有點位可以參考是否組裝正確,類似這樣全部縮在前鏡筒裡面的鏡組設計,大概還有Sony E18-55mm、Sony E16-50mm、Fujifilm XC 16-50mm等。


9.開始慢慢抽離核心鏡組與前鏡筒。


下圖紅圈處可以看到Panasonic原廠很貼心,有設計對位箭頭讓鏡頭組回時可以對位組裝,這種標示不是每家鏡頭會做的(幾乎都不會有,要靠自己註記)。

下圖紅線就是鏡頭裝回時,滑軌的對位點。紅圈處內緣是一個錐形金屬結構物,主要是鏡頭變焦時在螺絲起子所指的滑軌進行移動,由於箭頭處所指的入口是會轉動的,所以組回時調整到下圖的位置,就能夠平穩的推回前鏡筒。這顆鏡頭算是簡單的,只有單軌,有些廠牌類似這樣緊湊設計的鏡頭(上面提到的那幾顆)可能會有2或3個滑軌需同時推入多個零件才能正確組合,若是沒有完整標記一開始的點位(步驟8),可能就會造成組裝方向不正確,滑軌對位混亂的情況,也就必須花時間試裝每個點位,找出正確的位置才能成功組回。

10.軟排線接頭的地方,有兩個固定孔固定,輕輕撥開即可分離軟排線,這條軟排線是控制光圈和防手震的;右下方另一條軟排線是控制對焦馬達的。

抽出並分離對焦馬達模組與光圈防手震模組。


下圖左邊是光圈與防手震模組,右邊是對焦馬達模組,由於這顆鏡頭發霉的最深處就是在這兩個模組中間的鏡片,所以就只拆到這邊,過程中的所有鏡片都能做清潔了,若是發霉的地方在這兩個模組更裡面的鏡片,就必須要再往下拆。這邊提醒一下!右邊的對焦馬達模組拆清大概不成問題,但若要再拆清左邊的光圈與防手震模組,就必須要非常小心處理防手震模組,通常有設計防手震功能的鏡頭,這個模組的拆修難度會是最高的,會有1mm以下的小鋼珠(或塑料珠)、極細電路線、小拉簧、磁鐵等(Canon、Nikon、Sony...等各家都差不多一樣的設計),若處理不當或失誤,可能會整組報銷,須非常小心!尤其小鋼珠跟小拉簧很容易遺失或彈飛,另外鑷子和螺絲起子等工具,要使用無磁性的材質(不含鐵成分的)。

11.依照前面步驟,逆向即可組回本鏡,完成清整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