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科學與宗教的對立。

我喜歡科學與宗教的對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對我來說,人之所以求知,是為通達,以便更好的實踐共情,而非濫情。 而在這之中,科學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想當然爾,科學亦能不扮演,但科學願意扮演之時,絕非是在表演魔術要奪人心智,而是終於能夠允許共情存在。

但這並非是說沒有科學就無法感受,而是對於始終存在的美好,要怎麼接近,擁有著上述的思維之後,宗教與科學才終於可以從對立的相反面裡凝聚統一。 

一切都只是為平等,而平等裡可以繁衍自由意志,而通往博愛。 但想通往著博愛,就只是因為想感謝生命裡充滿著無限的美好,所以想分享,而回到第一段所述說的「實踐共情」。 良性循環,生生不息。

avatar-img
始力拼達人的沙龍
32會員
948內容數
呼吸不同的空氣,彷彿自己可以從零開始重新架構,進而活出那個環境最美的可能,看見不同的最美未來。 與其說是旅行到某個地方,不如說是某個地方會帶我去旅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始力拼達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意識到自在的自,不只自己。
5/5自私的基因
只喜歡孤獨。 由於活著的下限比起別人有明顯的低落,維持高敏感心臟與神經就快要承受不住,無論是好,或著是壞。
原來,當我們將0視為道法的「無」、佛法的「空」時,自己全然無我還在根除自己的所有一切「有」時,只會發現自己成為容器,用存在超越存在,天生萬物海納百川自然而自在,具體工具在心理學有奧卡姆剃刀、在人類學有禪定的龜息大法。
意識到自在的自,不只自己。
5/5自私的基因
只喜歡孤獨。 由於活著的下限比起別人有明顯的低落,維持高敏感心臟與神經就快要承受不住,無論是好,或著是壞。
原來,當我們將0視為道法的「無」、佛法的「空」時,自己全然無我還在根除自己的所有一切「有」時,只會發現自己成為容器,用存在超越存在,天生萬物海納百川自然而自在,具體工具在心理學有奧卡姆剃刀、在人類學有禪定的龜息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