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無法專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我們正在把自己娛樂到死

影片、電視、電影、音樂、Podcast——再加上不斷湧入的通知,這些訊息不斷地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我們總是受到刺激,而這種情況正在扼殺我們的專注力。

這不只是我們自身的感受,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注意力的持續時間正在下降。

人們很容易將這個問題歸咎於網際網路,但其實這個現象早在網路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儘管網路讓情況變得更糟。如果我們想要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就需要拆解這個問題,深入探討它的根源。

這正是我們今天要做的。我將這個問題分成三個部分,而一切都始於從書籍轉向電視的變化。

在1980年代,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撰寫了《娛樂至死》一書。他主要探討的是,當社會從以書寫文字為主要資訊傳遞方式,轉向大眾媒體,特別是電視時,這種變化對文化產生的影響。

印刷術的發明改變了世界。大規模的資訊傳播變得可能,而這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的。這也是新思想與激進觀念得以迅速傳播的關鍵。

如果沒有印刷術,宗教改革可能不會發生,啟蒙運動、美國革命或許也不會出現。

但像波茲曼這樣的媒體理論家——在這裡我們也應該提到馬歇爾・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研究——告訴我們,我們如何傳達思想,也就是我們所使用的媒體,實際上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麥克魯漢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媒介即訊息。」

波茲曼以早期美國文化為例,提出了他所稱的印刷字思維(the typographic mind)。這種思維主要是透過閱讀書籍來塑造的,這意味著它習慣於長時間的專注、嚴謹且理性的思考活動。換句話說,這是一種習慣於專注的思維模式。

所以,這就是第一個重點——閱讀這項活動實際上能夠培養專注力,並改變你的思維方式。

但我們已經不再閱讀了。

在波茲曼的時代,看電視的人已經比閱讀的人多,而這種趨勢只會越來越嚴重。當螢幕、網路、手機等科技出現後(我們稍後會談到這些),問題只會更加惡化。

美國政治史上有兩個著名的例子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第一個是1858年的林肯-道格拉斯辯論(Lincoln-Douglas Debates)。這是一系列美國政治修辭的經典範例——如果你對這方面感興趣,應該找來讀一讀。


一些資料顯示,這場辯論的現場觀眾多達18,000人,辯論內容後來被印刷出版,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還能讀到它們的原因。而林肯之所以成名,其實也與這些辯論有很大關係。

每場辯論長達三個小時,開場時其中一位候選人會發表60分鐘的開場陳述。接著,辯論會依照高度結構化的格式進行,允許對方作出長時間的回應。這意味著,觀眾必須能夠專注三個小時,並且能夠長時間跟隨一個複雜的論點,有時甚至需要持續一個小時或90分鐘。

波茲曼指出,這些觀眾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們大多是識字的人,習慣於閱讀書籍,因此能夠跟隨長篇的思維脈絡。

當你閱讀林肯-道格拉斯辯論的內容時,會發現當時的演講者使用的是長而複雜的句子。這種說話方式,實際上受到了他們平時閱讀書籍時所接觸到的語言風格的影響。

但如果我們將時間快轉到1960年,看看甘迺迪-尼克森辯論,你會發現情況完全不同。這場辯論是首次在電視上播出的政治辯論

與過去不同,候選人不再有一個小時的開場陳述,整場辯論只有一個小時,而每位候選人的開場發言時間僅有八分鐘

這意味著,電視機前的觀眾不需要像過去那樣專注一個小時或90分鐘去跟隨單一的論點。相反地,他們接收到的是一小塊、一小塊高度濃縮的資訊,更容易吸收。而這種方式,也反映了他們日常透過電視所習慣的媒體消費模式。

整場辯論只有一個小時——真的就是黃金時段電視節目的一個時段而已。

你知道這場辯論最大的關鍵點是什麼嗎?是尼克森在電視上看起來很糟糕。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說他輸了。甘迺迪在電視上看起來更好,而尼克森的媽媽甚至還打電話問他是不是生病了。

總體來說,他在鏡頭前的表現並不好,最終輸掉了選舉。這場辯論,甚至可以說是政治史,甚至世界歷史,都是因為電視而改變的。

所以,早在那個時候,我們所接觸的媒體已經開始改變我們參與政治的方式。而如果你仔細想想美國總統擁有的權力,這絕對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變化

電視讓我們習慣了以更小、更簡短的資訊來獲取內容。它也讓我們更加關注總統候選人的外表,而不是他們實際在說些什麼

我可以想像,如果他們當時嘗試在黃金時段播放一場長達三小時的辯論,收視率肯定會逐漸下降。因為人們已經不習慣專注三個小時了。

我們所消費的媒體正在改變我們的思考能力,而且也正在削弱我們的專注力

專注是一種需要培養的技能。如果我們整天都在看電視,就不會訓練自己成為深思熟慮的思考者,更不用說像閱讀好書那樣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了。

所以,當我們真正需要專注,比如讀一本真正值得讀的好書時,我們卻發現——做不到,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學會該如何去做。

人們常常告訴我,現在閱讀書籍已經沒有效率了,還有更好的方式來獲取資訊。

但這根本就是純粹的自我安慰

透過摘要或甚至是YouTube影片來獲取資訊,跟透過書本學習,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因為在閱讀一本書時,你其實是在跟隨作者的思維脈絡

所以,當你閱讀作者在書中的想法時,你其實是在跟他一起思考。你正在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而當你訓練自己思考時,你同時也在訓練自己的專注力

閱讀就像是一場心智鍛鍊,而這種鍛鍊,其他地方是無法提供的。

現在,你可能正對著螢幕大喊,因為電視早已不是我們現今接觸到的最主要媒體了。如今,一個表現優異的YouTube影片,晚間觀眾人數甚至比有線電視新聞節目還多

或許,我們無法專注的原因,是因為網路不斷彈出的通知,以及這種無時無刻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內容洪流

換句話說,你可能認為這才是問題的根源,而我也同意。

就像我們從書籍轉向電視,現在我們又從電視轉向網路。而這種轉變,帶來的是截然不同的資訊處理方式

波茲曼無法討論網路,因為他是在1980年代寫作的。但後來有另一位作家,試圖延續並發展這些想法,那就是尼可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他寫了《淺薄》(The Shallows)這本書。

如果你必須用一個詞來概括你對網路的經驗,我覺得那個詞可能會是混亂

網頁的整體設計其實就是為了讓你持續停留在頁面上。所以,如果你看看,比如說,你的 YouTube 首頁,你會看到一排一排的影片。

然後,你可能會看到通知(如果你開啟了的話)。你會看到一個搜尋框,告訴你,如果你搜尋一個影片,隨時可以找到任何你想看的東西。

接著,很快,你會收到推薦。點擊一個影片後,你立刻會被推薦大約 12 支更多的影片。

這種設計的目的就是,如果你哪怕只是一秒鐘覺得無聊,你就能點擊其他東西,這樣你就能保持參與感。

我們已經習慣這樣的設計,覺得它很正常,但實際上,這是個混亂的經驗

而且,我認為 YouTube 甚至不是最糟的例子。我的意思是,看看 TikTok。我其實不常使用 TikTok,但當我開啟那個 app,像是兩次,我幾乎立刻就會覺得頭痛。

我知道我聽起來很老。

他們的理念就是,永遠給你下一個點擊的選項——永遠如此。

所以,即使你在觀看一支 10 分鐘的影片,並且認為它真的很不錯,並且你想把它看完,但如果你哪怕只是一秒鐘感到無聊,你隨時可以點擊更可能讓你覺得更刺激的影片。

你可以點擊它,你也可以看到,因為這些平台其實不在乎你是否持續觀看某一支影片,或是持續閱讀某一篇文章。他們只希望你一直待在平台上

TikTok 想要你留在 TikTok,YouTube 想要你留在 YouTube,《紐約時報》想要你待在《紐約時報》的網站上,這就是網路的運作方式。

這種媒體教會你資訊是簡單且可隨意丟棄的。如果你哪怕一點點感到無聊,你就可以轉移注意力。事實上,你應該轉移注意力。這其實是這些平台在間接告訴你的。

在卡爾的書中,他特別強調大腦的可塑性,也就是我們大腦在面對環境變化時,能夠改變結構的能力。大腦會根據我們的行為、需求,以及我們使用的工具進行改變。

想一下我們每個人平均的螢幕使用時間,問問自己:你覺得這對我們的大腦有什麼影響呢?

其中一個影響是,它破壞了我們的專注能力。壞消息是,我們的大腦是可塑的。因此,你總是使用手機,或者你看太多 YouTube 影片,這意味著你正在慢慢地破壞自己的專注力。

但好消息是,我們的大腦是可塑的。所以,如果你努力去閱讀更多書籍、少看 YouTube,或者像丟進魔山火焰中的方式把手機丟掉,這樣你就能拯救你的專注力。

這確實是一個可以解決的問題,但你必須記住,有一場爭奪你注意力的戰爭正在進行,並且這場戰爭並不公平。有大型企業,擁有心理學博士和最頂尖的設計工程師,全部在為了讓你保持專注而努力。

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說,網路是一個敵對設計環境

以下是 Facebook 首任總裁 Sean Parker 的一段引言:

「建造這些應用程式的思維過程,Facebook 是其中的首例,完全是圍繞著如何消耗你盡可能多的時間和注意力。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時不時給你一點多巴胺的刺激,因為有人按讚或留言在照片或貼文上,或者其他什麼的。」

這只是來自一位非常了解這一切的人的一個非常有洞察力的承認。如果你聽其他人談論設計數位體驗,事實上,它基本上是相同的。這一切都在於如何抓住並真正保持你的注意力。

相比之下,像這樣的東西——一本書——它不太擅長吸引你的注意力,除非你真的習慣於將注意力集中於它。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表達方式:書籍,你必須專心給予它注意力。但手機、螢幕、網路和影片——它們竊取你的注意力。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它是一個敵對設計環境。這是一個被設計來竊取你的注意力,並盡可能剝奪你專注能力的環境,因為這樣人們可以從中賺錢。

這些設計這些平台的人,他們並沒有考慮這些長期對你所造成的影響。

史蒂夫·賈伯斯告訴《紐約時報》,他不會讓自己的孩子使用 iPad,而馬克·祖克柏和他的妻子則不讓他們的孩子使用 Facebook。我甚至不知道他們是否讓孩子擁有手機。基本上,這些人非常了解這些科技的影響——他們幫助設計、建造並推廣這些科技,他們知道這些東西對人們的影響,並且他們想要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這些影響。所以,我想問,為什麼你不想保護自己呢?

現在,有些方法可以幫助你建立專注力,但它們都比說起來容易。首先,你必須關掉手機,你必須學會長時間遠離手機。如果你能夠全天都不看手機,那麼你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了。但你必須習慣它。手機總是放在口袋裡,隨時可以用一個聲音或震動來吸引你的注意,甚至即使它靜音了,還會有一種暗示,告訴你如果打開它,可能會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這會奪走你專注的能力。

接著,你要開始消費那些實際上需要你專心的媒體。這甚至可以是電影,並不一定要是書籍。但如果你要看電影,它們不能是那些新的 Netflix 影片,因為這些電影其實是以你會在看電影的同時也滑手機的情況下來編寫和製作的。它們是為了那些分心的人而製作的。這已經在改變我們製作藝術的方式。

所以,觀看真正好的電影。去電影院,那裡如果你開手機會把你請出去。第三種方法可能是最重要的:習慣不被數位刺激。去晨跑散步,完全不帶手機。只要去那裡,與你的思緒同在。或許甚至可以試著在散步時,保持腦中一個念頭,思考一個想法、與自己辯論。試試看,這比聽起來還有趣。重點是習慣不需要時刻被手機或螢幕刺激。透過這樣做,我們將訓練大腦重新連接。我們實際上在鼓勵自己的大腦再次習慣專注,也許我們能有所進步,並且能專注於我們在乎的事物。



avatar-img
2會員
35內容數
有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還不知道 的其他內容
多巴胺是我們大腦中的一種化學物質,我們已經發現如何在現代世界中利用它。像手機、社交媒體、速食和酒精等東西,會激發我們的多巴胺,讓我們瞬間感受到獎勵和快樂。但最大的問題是,我們越來越容易對這些帶來巨大多巴胺激增的因素上癮,導致我們難以投入真正對我們有意義的事情。許多人在現代世界中都在掙扎著行動起來,朝
標題: 專注於使其可點擊,而不是關鍵字過多,除非它是可搜尋的影片(如教程)。 使用 IQ 等關鍵字研究工具來尋找相關關鍵字。 描述: 使用 95 個字符的掛鉤來吸引觀眾。 包含可搜尋影片的關鍵字。 有明確的號召性用語 (CTA) 來宣傳其他影片、產品或服務。 對每個影片使用獨特的追蹤連
這款巧克力藜麥脆片是傳統巧克力碎片的新玩法!將烘烤過的藜麥與融化的巧克力拌勻,再淋上花生醬,冷凍成完美的脆片口感。隨時享用冷凍脆片! 這款巧克力藜麥脆片 融合了酥脆與濃郁的口感,不像一般的巧克力碎片,而是多了一層烘烤藜麥的堅果香氣,搭配濃厚的黑巧克力,讓人愛不釋手。加入一點椰子油能讓巧
由於我的飯店離馬德里歷史悠久的 El Mercado de La Paz 帕茲市場超近,這可是1882年開業、老牌市場裡的人氣地標,我趁機在裡面最火的美食店Casa Dani吃了兩次午餐!這家店從1991年以小攤起家,由Lola Cuerda和她的家人經營,如今已擴展成四家店舖。很多人說這裡的西
一到馬德里,不要開玩笑,第一站就衝去名店 Chocolatería San Ginés 買吉拿棒吃。 在馬德里市中心的馬約爾廣場附近,有一家自1894年起就開始供應著名熱巧克力和西班牙經典小吃吉拿棒的咖啡館——San Ginés 巧克力店。多年來,這家咖啡館擴展了營業空間,現在佔據了多個緊挨在
比莉·馬汀的歌曲《Bird》探討了孤獨、疏離感,以及尋找自身定位的掙扎。歌詞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感到被困、與周圍人疏離的年輕女性。 在第一節中,主角被描述為「再次沉入水中」,這暗示她感到沉浸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中。她被塑造成某人的女兒和朋友,強調了她與他人的聯繫,但她的行為卻傳達出一種距離感與疏離感
多巴胺是我們大腦中的一種化學物質,我們已經發現如何在現代世界中利用它。像手機、社交媒體、速食和酒精等東西,會激發我們的多巴胺,讓我們瞬間感受到獎勵和快樂。但最大的問題是,我們越來越容易對這些帶來巨大多巴胺激增的因素上癮,導致我們難以投入真正對我們有意義的事情。許多人在現代世界中都在掙扎著行動起來,朝
標題: 專注於使其可點擊,而不是關鍵字過多,除非它是可搜尋的影片(如教程)。 使用 IQ 等關鍵字研究工具來尋找相關關鍵字。 描述: 使用 95 個字符的掛鉤來吸引觀眾。 包含可搜尋影片的關鍵字。 有明確的號召性用語 (CTA) 來宣傳其他影片、產品或服務。 對每個影片使用獨特的追蹤連
這款巧克力藜麥脆片是傳統巧克力碎片的新玩法!將烘烤過的藜麥與融化的巧克力拌勻,再淋上花生醬,冷凍成完美的脆片口感。隨時享用冷凍脆片! 這款巧克力藜麥脆片 融合了酥脆與濃郁的口感,不像一般的巧克力碎片,而是多了一層烘烤藜麥的堅果香氣,搭配濃厚的黑巧克力,讓人愛不釋手。加入一點椰子油能讓巧
由於我的飯店離馬德里歷史悠久的 El Mercado de La Paz 帕茲市場超近,這可是1882年開業、老牌市場裡的人氣地標,我趁機在裡面最火的美食店Casa Dani吃了兩次午餐!這家店從1991年以小攤起家,由Lola Cuerda和她的家人經營,如今已擴展成四家店舖。很多人說這裡的西
一到馬德里,不要開玩笑,第一站就衝去名店 Chocolatería San Ginés 買吉拿棒吃。 在馬德里市中心的馬約爾廣場附近,有一家自1894年起就開始供應著名熱巧克力和西班牙經典小吃吉拿棒的咖啡館——San Ginés 巧克力店。多年來,這家咖啡館擴展了營業空間,現在佔據了多個緊挨在
比莉·馬汀的歌曲《Bird》探討了孤獨、疏離感,以及尋找自身定位的掙扎。歌詞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感到被困、與周圍人疏離的年輕女性。 在第一節中,主角被描述為「再次沉入水中」,這暗示她感到沉浸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中。她被塑造成某人的女兒和朋友,強調了她與他人的聯繫,但她的行為卻傳達出一種距離感與疏離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越積極行動,越陷入無止境的倦怠?
一年過一半了,累了嗎?🥱 太在意那些不重要的, 爭辯無用的, 還不如好好運動睡覺, 閒時看電影,看正能量的劇
Thumbnail
昨天大夜班,本來想要用Netflix看點什麼,結果只是在滑手機,用交友APP,我覺得自己花了好多時間在上面,一想到一句話:「當你把時間花在什麼地方,你就會成就什麼。」我就感到頭皮發麻,今天早上下班後,又花了大把時間繼續用交友軟體,我不喜歡自己這樣,可是我還是這麼做,好像這樣做可以轉移注意力,讓我不必
回過神來已經好久沒有享受「閒暇」的感覺。 與無聊不同,閒暇的時候我能夠充分享受什麼都不做的片刻並且在稍息之後感到心靈充足,而無聊卻只讓我感到焦躁不已。
每到快要考試,或要執行任何因為動機不足而產生的必要任務時,隨著死線將至,我總是容易心浮氣躁、沒辦法全然專注。即使斷了社交、把社群軟體都刪除,還是沒辦法靜下心來好好完成該做的事。 一天晚上,我突然開始討厭那個狀態的自己,既浪費時間、沒有產出,還自己心裡不是很舒服,我知道我必須做些什麼,想辦法終結
Thumbnail
若將人生看作一場體驗的遊戲,每個人的體驗都是「注意力」的總和,「你關注什麼,現實對你而言就是什麼樣子」。為此,若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豐富的體驗,就必須分心,讓分心幫助我們逃離「時間有限」的困境。但是,這卻忽略的這些體驗的深淺程度,以及重要程度,是否真的是我們的人生要追求的呢?
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誰能更專注、讓這24小時發揮更大功效,誰就是在更有效率地運用時間。以下介紹5個提高專注度的方法。包含:打造專注環境、一次只做一件事與番茄鐘工作法、隨手記下靈感、紀錄自己的專注力時段、Listen to binaural beats.
Thumbnail
好像問題主要是出在「人一天能做的決策量有限」的設定上。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越積極行動,越陷入無止境的倦怠?
一年過一半了,累了嗎?🥱 太在意那些不重要的, 爭辯無用的, 還不如好好運動睡覺, 閒時看電影,看正能量的劇
Thumbnail
昨天大夜班,本來想要用Netflix看點什麼,結果只是在滑手機,用交友APP,我覺得自己花了好多時間在上面,一想到一句話:「當你把時間花在什麼地方,你就會成就什麼。」我就感到頭皮發麻,今天早上下班後,又花了大把時間繼續用交友軟體,我不喜歡自己這樣,可是我還是這麼做,好像這樣做可以轉移注意力,讓我不必
回過神來已經好久沒有享受「閒暇」的感覺。 與無聊不同,閒暇的時候我能夠充分享受什麼都不做的片刻並且在稍息之後感到心靈充足,而無聊卻只讓我感到焦躁不已。
每到快要考試,或要執行任何因為動機不足而產生的必要任務時,隨著死線將至,我總是容易心浮氣躁、沒辦法全然專注。即使斷了社交、把社群軟體都刪除,還是沒辦法靜下心來好好完成該做的事。 一天晚上,我突然開始討厭那個狀態的自己,既浪費時間、沒有產出,還自己心裡不是很舒服,我知道我必須做些什麼,想辦法終結
Thumbnail
若將人生看作一場體驗的遊戲,每個人的體驗都是「注意力」的總和,「你關注什麼,現實對你而言就是什麼樣子」。為此,若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豐富的體驗,就必須分心,讓分心幫助我們逃離「時間有限」的困境。但是,這卻忽略的這些體驗的深淺程度,以及重要程度,是否真的是我們的人生要追求的呢?
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誰能更專注、讓這24小時發揮更大功效,誰就是在更有效率地運用時間。以下介紹5個提高專注度的方法。包含:打造專注環境、一次只做一件事與番茄鐘工作法、隨手記下靈感、紀錄自己的專注力時段、Listen to binaural beats.
Thumbnail
好像問題主要是出在「人一天能做的決策量有限」的設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