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淡如姐以老鼠實驗為例,想要說明的是,大腦不繼續前進就是退化這件事。其實不只是大腦,身體也是如此,不適度的使用只會越來越退化,在壽命越來越長的大趨勢下,這的確是要注意的。
在書中有一段提到了,由科學家設計了一個擁有足夠的食物與飲水,能夠讓許多老鼠好好居住的空間。科學家由這樣的實驗結果發現,在到達該空間可容納老鼠數量的上限之前,老鼠們就開始互相攻擊對方搶地盤。這樣的實驗似乎是想要告訴科學家,當老鼠數量來到一定的時候,就會開始產生自相殘殺的現象。因此,科學家想要打造一個老鼠的烏托邦是不能成立的,那人類的又如何呢?人類的烏托邦是可以存在的嗎?如果以人口密集的都市來說,在其中生活的人類壓力比較大,因為居住空間有限,也容易因為一點摩擦就起衝突。例如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的博愛座爭議,會有長輩認為這些座位就是要專屬給他們及孕婦坐的,其他的年輕人都不能坐。
這樣的想法會有值得討論之處,但換個角度來說,如果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使用量很少,有很多的空位可以坐,是不是就會降低這樣的爭議發生的機率?換言之,就是因為想要保留一些座位給需要的人坐,所以硬是在位置不充足的前提下,畫出位置來。這樣的座位劃分法固然不能做到完全的公平,但也產生了一定的成效。如果座位數很足夠,就能減少發生這樣的爭議。這樣說來,是不是也是因為人口過於擁擠,才發生這樣的現象呢?因為座位是有限的,硬是要給這麼多人來使用。而人類和老鼠的差別是在,人類能夠持續吸收新知,不會只是只有生物本能的吃喝拉撒睡。而且人類也不會僅滿足在吃飽穿暖而已,還需要追求人生的意義。
而且,人類還是有選擇居住地區的可能性,雖然有高低之分,沒有規定一輩子就只能住在同一個地方。當然,為何人口擁擠的地區還想要擠進更多人?而人口流出的地區,為何還有更多人想要離開?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吸引力法則的實踐?大家都想往所謂的好地方去擠。而淡如姐以老鼠實驗為例,想要說明的是,大腦不繼續前進就是退化這件事。其實不只是大腦,身體也是如此,不適度的使用只會越來越退化,在壽命越來越長的大趨勢下,這的確是要注意的。可以把工作及日日常雜物都外包出去,那自己是不是就剩下慢慢退化一途。如果眼光不放長遠,會認為這樣的日子沒什麼不好,就算出門要徒步,也有電子滑板車之類的機器可以載著自己移動。
在科技發達讓各種事情變得可能之際,也要注意自己每日運動量與處理事情的能力不要隨之下降。對於此事,自己還是擁有選擇權的,要有多少活動量,要從腦海中提取多少訊息寫成文章?都是可以有改變餘地的。那些每分每秒自腦海中產生的大量訊息,不就跟社群軟體那一堆看不完的訊息是一樣的嗎?都要經過自己去篩選,才能夠為己所用。如果腦海中僅僅充滿了大量的負面否定語,當然也會變得消極起來,對凡事都不看好,都不想去處理。人的思緒總是容易被帶著走,如果跟他人在聊天討論事情時,一旁的電視正播放著精彩的綜藝節目,注意力肯定會被吸引過去,而無法專注在聊天上面。
同樣的,在聽不清楚電視節目的內容時,只聽到觀看的人在開懷大笑,也只能判斷現在這一刻應該是有笑點出現,或是本集最精彩之處。但因為自己沒有看到並聽到節目內容,也就不會跟著一起捧腹大笑。所以說,人會因為螢幕的播放影片內容,而做出不同的情緒反應。而閱讀書本,正是可以將思緒拉進作者的知識海洋裡,跟著作者的帶領之下,逐漸的增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