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的哲學.漢朝.薛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人物簡介

  黥布:原名英布,六縣人。因壯年時被判刑而改稱為黥布。秦末大亂時,首先加入項羽的陣營,因功被封為九江王;後來項羽形勢不利,接受了劉邦派來的使者隨何的勸降。黥布在投降劉邦之後,被封為淮南王。劉邦統一天下之後,先後殺掉了彭越、韓信,黥布本來已經疑懼劉邦會對自己動手,此時已經有反意了。後來黥布因為一件小事而懷疑賁赫與自己的妾有染,於是想抓拿賁赫,賁赫情急之下逃到首都,便告發黥布想謀反的事情。黥布早已懷疑賁赫會告發他,加上劉邦接受蕭何建議派遣使者前來查驗是否有反叛跡象,於是便在前196年進行叛變,最終被劉邦擊敗。黥布逃亡時被妻舅吳臣設局陷害,最終死於無名之輩手上。而賁赫則被劉邦封為期思侯。

  薛公:原為楚國令尹。劉邦統一天下後,加入滕公夏侯嬰幕府,擔任其食客。黥布叛變時,汝陰侯夏侯嬰將他引薦給劉邦。薛公分析了黥布的為人以及所會採取的策略,讓劉邦成功打敗了黥布。劉邦因此封薛公為列侯,享有食邑千戶的奉祿。

  劉賈:劉邦的親戚。曾經與劉邦一起攻打項羽,後來又幫助彭越進攻楚國,並招降了楚國大司馬周殷,最終與周殷一起攻下了九江。之後又跟黥布一起參加垓下之戰,攻打項羽。因此,黥布對於劉賈的實力有一定的掌握。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劉邦用計擒抓楚王韓信,把韓信降級為淮陰侯,最後命韓信整理兵法,同時把楚國分為兩個部分,封自己的弟弟劉交為楚王,掌管淮水西邊的三十六城;封劉賈為荊王,掌管淮水東邊的五十二城。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邦最終殺了韓信,於是又將淮陰這個地方賞賜給劉賈。最終劉賈死於黥布之手。

 

預言事例

預言黥布必然採用下策而必敗。

  前196年,漢王劉邦殺掉功臣彭越、韓信之後,與此二人有「同功一體(同樣功勞猶如一體)」之稱的黥布懼怕劉邦下一個要殺的人就是自己,於是發兵反叛劉邦。

  黥布反叛前對他的將軍們說:「主上已經老了啊!而且厭惡戰爭,一定不能親自率兵前來。派遣其他將軍,我所憂慮的不過是淮陰侯韓信、彭越兩人,現在他們都已經死了,其他的已經不足畏懼了啊!」因此堅定了反叛的信念,便發兵叛變了。

  劉邦知道黥布反叛之後,便召來諸位將軍問他們說:「黥布反了,有什麼對策嗎?」

  諸位將軍都說:「發動軍隊攻擊他,就像活埋一個小子(豎子)罷了!他還有能耐做什麼呢?」

  汝陰侯滕公夏侯嬰回家後召來自己的門客薛公,問他對這件事的看法。薛公以前是楚國的令尹(宰相),因此對黥布的為人頗為理解。薛公因此回答夏侯嬰說:「黥布本來就會造反了啊!」

  夏侯嬰說:「皇上割裂土地封給他,立他為王。拉開爵位等級,而讓他顯得尊貴。讓他面向南方,成為萬乘之主,他為甚麼還要造反呢?」

  薛公回答說:「往年皇上殺掉彭越,前年皇上殺掉韓信,這三個人,是有同樣的功勞就好像同一個身體的人啊!黥布自己懷疑大禍早晚降臨到自己身上,因此先造反了啊!」

  夏侯嬰覺得有理,於是去見劉邦,對劉邦說:「臣的門客有一個叫做薛公的,是之前的楚國令尹,這個人有謀略計畫的能力,皇上若對黥布的事情有疑問,可以問他。」

  於是劉邦便召來薛公問他黥布造反的事情與對策,薛公回答說:「黥布會謀反是不足奇怪的事情啊!假使黥布行使上策,山東就不是漢朝所有了啊;行使中策,勝敗之數尚未可知啊;行使下策,陛下就可以安穩的睡覺了啊!」

  劉邦聽後問說:「上策是什麼?」

  薛公回答:「東取吳國(荊國),西取楚國,兼併齊國,攻取魯國,再傳檄(討伐文書)於燕、趙兩國,並穩固的防守他的根據地,那麼山東就是不漢朝所有了啊!」

  劉邦又問:「中策又是什麼?」

  薛公回答:「東取吳國,西取楚國,兼併韓國,攻取魏國,佔據敖庾的糧食,堵塞成皋的入口,那麼勝敗之數也就未可知了!」

  劉邦又問:「下策又是什麼?」

  薛公回答:「東取吳國,西取下蔡,把重兵駐紮在越國,自身回到長沙,那麼陛下就可安枕而臥,漢朝也就沒有事情了啊!」

  劉邦再問:「那黥布會行使哪一條策略呢?」

  薛公回答說:「出下策。」

  劉邦問:「為什麼要放棄上、中兩策而出下策呢?」

  薛公回答:「黥布之前是麗山的刑徒,自己奮發向上做到了萬乘的國主,這都是為自己著想,而不顧往後,也不會為百姓的未來考慮的跡象啊!所以說出下策。」

  劉邦讚賞薛公的分析,但因為自己生了重病,因此想派太子劉盈代自己出征。太子的門客商山四皓奉勸太子不要出征,於是呂后便去向劉邦求情不要讓太子出征,樊噲這時又來勸諫。最終劉邦只好御駕親征,率領軍隊向東攻擊黥布。

  黥布果然如薛公所料想的,採用了下策。先向東攻擊了楚王,楚王劉賈敗逃後死在富陵這個地方。黥布完全接管了他的剩餘部隊,便渡過淮水攻擊楚國。楚國將軍發動軍隊,將軍隊分為三個隊伍,打算讓這三個部隊相互救援並產生奇兵的效果,並在徐、僮之間與黥布交戰,於是有人勸諫楚國將軍說:「黥布善於用兵,人民素來就畏懼他。而且兵法上說:諸侯的軍隊在自己的領土上作戰的,這叫做散地。現在又將軍對分為三個部分,只要黥布擊敗我們的一支軍隊,其他的便會逃跑了,哪裡能相互救援呢!」

  楚國將軍不聽。黥布果然在攻破了他的一支軍隊之後,其他的兩支軍隊便都分散逃跑了。這時黥布已經知道劉邦親自率兵前來,因此便帶領軍隊往西邊進發,與劉邦的軍隊在蘄西相遇,雙方在甀這個地方會師。

  劉邦看到黥布的軍隊士兵非常精銳,於是便到庸城上觀看黥布的軍隊陣形。黥布聰明的把軍隊的陣勢擺成跟以前的項羽軍隊相似的陣形,劉邦看了以後感到厭惡。這時候劉邦與黥布已經互相看到遙遠的彼此,於是劉邦對黥布喊話說:「何苦造反呢?」

  黥布回答說:「只是想做皇帝罷了!」

  劉邦聽了以後憤怒的大罵他,於是雙方便展開大戰。最後黥布被打敗,敗走時受到長沙哀王吳回派出的間諜的誘騙,把黥布誘騙到番陽這個地方,最後被番陽人在鄉民的田邊小屋中殺掉。

  劉邦最後賜給薛公食邑千戶,以做為回報。

 

 

評論

  英布少年時,有一位客人替他看相,對他說:「你會在受刑之後稱王。」後來英布果然因為犯法而受了黥面的刑罰,於是又被稱為黥布。至於這是黥布效法孫臏用這樣的方式來提醒自己,或者只是當時人的習慣性稱謂,已經不得而知。黥布在受刑之後,不僅沒有懊喪的情緒,還高興的對別人說:「以前有人給我看相,說我會在受刑之後稱王,現在大概就是他所說的那種情況了吧!」那些聽到的人都因此大笑不已,沒有人當真。黥布受刑之後便被分派到驪山當奴隸,以修築秦始皇的陵墓。驪山刑徒有數十萬人之多,黥布便與裡面的頭目或豪傑結交,最後趁機逃跑成為橫行江中的盜匪。

  陳勝起兵造反後,黥布聚集了數千人,起兵攻擊秦軍,取得戰功,接著便投奔項梁旗下。最終輾轉成為劉邦手下。

  從黥布的歷史看來,黥布的反叛可以有兩個層面的理由,第一個層面的理由是自保。劉邦原本如黥布所料,已經不想自己親征了。果真如此,恐怕劉盈不一定是能征善戰的黥布對手。可惜,劉邦最終選擇御駕親征,黥布失算了。第二個層面的理由,可以說是心理上的。因為早年黥布被算命先生預言受過刑之後會當王,後來黥布先當了項羽的九江王,接著又當了劉邦的淮南王。算命的並沒有說錯,這一點心理層面的影響也可能堅定與鼓舞了黥布造反的信念。從這一點層面而言,黥布的反叛可能也包含了讓預言進一步實現的心理因素。相似的事件還可在劉邦預言吳王劉濞可能在未來造反的事例中看到。(見〈劉邦〉一章)

  從整件事情而言,黥布反叛的時機選擇得很是巧妙,因為如果韓信還在,那麼黥布反叛時,對陣的就是韓信,但是韓信死了以後,黥布對陣的就可能是劉邦了。加上劉邦已經年老,估計不會想要親征,如此黥布對陣的就是其他他根本不怕的對手。這樣的情勢,顯然對黥布更為有利。不過,黥布畢竟不是劉邦對手,最終還是栽了!

  而劉邦這樣大殺功臣的做法,雖然被後代的許多開國君主效法,卻被李世民評價為不善於統御將軍的君主。從劉邦的事例而言,李世民的評價是合乎客觀實際的。

  至於薛公這種從人物的出身背景來預測其行為模式與思考模式的方式,歷來也是一種重要的預測方式。

黥布的命運與劉邦的心理博弈

  黥布,一位命運多舛的王者,其歷史與決策過程,折射出了一個人從生存本能到權力野心之間的激烈掙扎。而在他生命的最後一章,與劉邦的心理博弈,更讓人看見兩位人物在命運洪流中的選擇與宿命。以下,我將以心理學和側寫技術,剖析黥布的行為模式與劉邦親征的心理決策。

黥布的決策心理:恐懼與野心交織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黥布的行為深受「恐懼驅動」與「機會主義」的影響。他年輕時因刑徒身份而深受社會烙印,導致其高度的自我防禦心態和生存焦慮。在他被劉邦封為淮南王後,對彭越、韓信的相繼被殺更是深刻觸動了他的「威脅預期機制」。根據側寫的行為分析理論,黥布屬於「高警覺性威脅反應型人格」:這類人在環境壓力下,會傾向於選擇激進的行動來對抗潛在威脅,而非尋求穩定。

  黥布的決策中明顯缺乏長期戰略規劃。薛公指出他只會選擇下策,這並非偶然。黥布的背景與性格決定了他無法認真思考整體形勢的優化方案。他是「短期利益偏好者」,習慣以直接且看似有效的方式應對危機,但忽視了這些選擇在長期中的致命弱點。例如,他選擇攻擊楚王劉賈,這一舉動雖然短暫提振了士氣,但也暴露了他的軍事核心位置,進一步為劉邦的圍剿奠定了基礎。

劉邦的心理博弈:理性與情感的拉扯

  劉邦最終決定親征,表面上是一個果斷的政治決策,但背後卻是一場理性與情感的激烈博弈。首先,他對黥布的反叛動機有深刻的理解。從薛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劉邦清楚黥布的反叛並非僅僅是利益驅動,而是出於對自身生存的恐懼。因此,劉邦不僅將其視為軍事威脅,更將其視為對漢朝中央集權的一次挑戰。

  劉邦的病情和年事已高,讓他一度考慮讓太子劉盈代為出征。然而,他最終放棄這一選擇,背後反映的是他對於繼承人穩定性的深刻擔憂。根據心理學的「權威人格理論」,劉邦是一位典型的「控制型領導者」:他對權力的集中性有強烈需求,且傾向於以自身行動來確保重大事務的成功。讓太子親征,不僅會削弱自己的威望,還可能因太子的能力不足而導致軍心渙散。

  此外,劉邦的親征也有明顯的情感成分。他對黥布喊出「何苦造反呢?」的質問,流露出一種被背叛的憤怒與悲哀。他將黥布視為與彭越、韓信「同功一體」的功臣,卻不得不因大局需要而消滅之。這一心理矛盾讓劉邦的決策既果斷又沉重,為後世留下了複雜的歷史情感。

決策與命運:黥布的注定失敗與劉邦的最後勝利

  黥布的選擇,從根本上決定了他的失敗命運。他的「下策」缺乏聯盟的遠見,也無法穩固根據地,最終使其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被擊敗。而劉邦的勝利,則源於他對局勢的精準判斷與資源的高效調配。

  值得注意的是,劉邦的親征雖然帶有個人情感的成分,但卻成為穩定漢朝局勢的關鍵一步。他的勝利向天下宣示了中央權威的不可挑戰性,也為後世的權力鞏固樹立了標杆。

結語

  黥布與劉邦的博弈,是一場權力與生存的心理對決。黥布的恐懼與野心讓他選擇了最不利的下策,而劉邦的理性與果斷最終確保了勝利。在這場歷史的對弈中,我們看見人性的複雜與權力的深邃,這些都為後世提供了無盡的啟示與反思。

avatar-img
36會員
151內容數
本專題有兩類文章:一是考證古籍文字的正誤,一是考證先秦諸子的成書年代與真偽。懂得文字的正確或其他可能的解法,才有機會正確的理解古籍。目前考證的文字已經有數千篇,考證書籍真偽的專書已經有數本。並已徹底解決了孫子、老子、文子等等公案。但有些考證尚未成書,考量生活環境,很多成果恐怕難以成書,因此開了這個專題加以發表。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朔雪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季札所到之處都受到正派智者的歡迎與尊敬,對比於當時孔子四處遭人防備、陷害的局面,其實不免讓人心生感慨!為什麼季札會比孔子還受到當時所有國家的正派菁英的歡迎與尊敬呢?(即便連孔子都尊敬季札)
國君拋棄他的人民,這些人民歸順於田氏。齊國舊的四種量器:豆、區、釜、鐘。四升為一豆,四豆為一區,四區為一釜,十釜為一鐘。田氏使用三種量器,都在齊國量器的基礎上加一進位。如此一來,鐘的數量就顯得很巨大了啊!
叔向回去後,召來舟虞與司馬,對他們說:「苦味的匏瓜,人不能食用,卻可以幫助人們做為渡河的工具。魯國的叔孫豹諷頌〈匏有苦葉〉這首詩,他一定是要準備渡河了啊!你們趕快去準備好船隻,清除道路,如果船隻供應不足,道路不夠暢通,將依照軍法辦理。」
齊桓公知道事情已經洩漏後,非常生氣,於是對管仲說:「寡人與仲父關起門來策劃討伐莒國的事情,寡人尚未發出正式命令,這件事卻已經傳遍了整個國家,這是為什麼呢?」
「智能派」很難給出個排行,「天賦派」只能當做故事來看,不過 「技藝派」要說誰比較出色,大概就那幾位,管輅、李淳風、袁天罡等人,其中管輅就是今天要介紹的人物。預測人的生死日期,應該是卜筮這門學問裡,最讓人感覺神奇,同時也令人感到畏懼的技藝了。
  楊朱到魯國遊覽,住在孟氏家中。   孟氏問他:「做人就是了,要名聲做什麼呢?」   楊朱回答說:「要用名聲去發財。」   孟氏又問:「已經富有了,為什麼還不停止呢?」   楊朱回答說:「為了做官。」   孟氏又問:「已經做官了,為什麼還不停止呢?」   楊朱回答說:「為了死後能流傳千古。」 
季札所到之處都受到正派智者的歡迎與尊敬,對比於當時孔子四處遭人防備、陷害的局面,其實不免讓人心生感慨!為什麼季札會比孔子還受到當時所有國家的正派菁英的歡迎與尊敬呢?(即便連孔子都尊敬季札)
國君拋棄他的人民,這些人民歸順於田氏。齊國舊的四種量器:豆、區、釜、鐘。四升為一豆,四豆為一區,四區為一釜,十釜為一鐘。田氏使用三種量器,都在齊國量器的基礎上加一進位。如此一來,鐘的數量就顯得很巨大了啊!
叔向回去後,召來舟虞與司馬,對他們說:「苦味的匏瓜,人不能食用,卻可以幫助人們做為渡河的工具。魯國的叔孫豹諷頌〈匏有苦葉〉這首詩,他一定是要準備渡河了啊!你們趕快去準備好船隻,清除道路,如果船隻供應不足,道路不夠暢通,將依照軍法辦理。」
齊桓公知道事情已經洩漏後,非常生氣,於是對管仲說:「寡人與仲父關起門來策劃討伐莒國的事情,寡人尚未發出正式命令,這件事卻已經傳遍了整個國家,這是為什麼呢?」
「智能派」很難給出個排行,「天賦派」只能當做故事來看,不過 「技藝派」要說誰比較出色,大概就那幾位,管輅、李淳風、袁天罡等人,其中管輅就是今天要介紹的人物。預測人的生死日期,應該是卜筮這門學問裡,最讓人感覺神奇,同時也令人感到畏懼的技藝了。
  楊朱到魯國遊覽,住在孟氏家中。   孟氏問他:「做人就是了,要名聲做什麼呢?」   楊朱回答說:「要用名聲去發財。」   孟氏又問:「已經富有了,為什麼還不停止呢?」   楊朱回答說:「為了做官。」   孟氏又問:「已經做官了,為什麼還不停止呢?」   楊朱回答說:「為了死後能流傳千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項羽有知識、有文化、又是戰功彪炳的百戰百勝,劉邦顯然比較土俗,既不學識淵博、也沒什麼文化底蘊,更不用說每戰必敗、每次都只有落荒而逃的份。究竟這樣的懸殊實力與背景,劉邦要如何扳倒項羽呢? 他認為若是要打贏項羽,絕對要好好發揮劉邦的強項,問題是劉邦沒有強項啊! 張良卻說:「有啊!劉邦的強項就是...」
Thumbnail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4453 這是國共三大決戰徐蚌會戰國民黨軍最高指揮官劉峙的戰時日記   (1) 徐蚌會戰(淮海戰役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國軍的黃百韜軍團因接應西撤友軍而成為共軍首先分割包圍對象,會如此是因為當時59軍與77軍
曹操於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在赤壁遭遇大敗,龜縮北方,孫劉聯軍戰勝大捷,天下已然形成三足鼎立
Thumbnail
袁紹在做了冀州牧後,以廣平人沮授為奮武將軍,使監護諸將;魏郡審配為治中、鉅鹿田豐為別駕,南陽許攸、逄紀、穎川荀諶皆為謀主。 袁紹的起步,士族圈子助力很大。 河北、南陽、潁川全都在起步階段加盟。 這也和當年劉秀剛起飛時一樣。 不過,即便長袖善舞如劉秀,後來在團結各方面勢力時仍然玩砸了一些環節,
十二月,公軍官渡。 曹操即將與袁紹發生一場影響漢末走向的戰爭...。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接上文,曹操戰張繡新敗,天下局勢悄然變化...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在前途大會上,淮陽王張卬(下江兵)第一個表達了對前途的看衰,和綠林諸大佬商議說: 「赤眉和鄧禹隨時都會殺過來,咱們在這混不下去了!與其被人家趕走,不如現在就搶掠長安,逃回南陽,如果實在混不下去了,大不了咱們就再上山落草為寇!」 強盜們骨子裡的思維一拍即合,張卬的方案得到了綠林內部的高票通過,諸將前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項羽有知識、有文化、又是戰功彪炳的百戰百勝,劉邦顯然比較土俗,既不學識淵博、也沒什麼文化底蘊,更不用說每戰必敗、每次都只有落荒而逃的份。究竟這樣的懸殊實力與背景,劉邦要如何扳倒項羽呢? 他認為若是要打贏項羽,絕對要好好發揮劉邦的強項,問題是劉邦沒有強項啊! 張良卻說:「有啊!劉邦的強項就是...」
Thumbnail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4453 這是國共三大決戰徐蚌會戰國民黨軍最高指揮官劉峙的戰時日記   (1) 徐蚌會戰(淮海戰役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國軍的黃百韜軍團因接應西撤友軍而成為共軍首先分割包圍對象,會如此是因為當時59軍與77軍
曹操於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在赤壁遭遇大敗,龜縮北方,孫劉聯軍戰勝大捷,天下已然形成三足鼎立
Thumbnail
袁紹在做了冀州牧後,以廣平人沮授為奮武將軍,使監護諸將;魏郡審配為治中、鉅鹿田豐為別駕,南陽許攸、逄紀、穎川荀諶皆為謀主。 袁紹的起步,士族圈子助力很大。 河北、南陽、潁川全都在起步階段加盟。 這也和當年劉秀剛起飛時一樣。 不過,即便長袖善舞如劉秀,後來在團結各方面勢力時仍然玩砸了一些環節,
十二月,公軍官渡。 曹操即將與袁紹發生一場影響漢末走向的戰爭...。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接上文,曹操戰張繡新敗,天下局勢悄然變化...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在前途大會上,淮陽王張卬(下江兵)第一個表達了對前途的看衰,和綠林諸大佬商議說: 「赤眉和鄧禹隨時都會殺過來,咱們在這混不下去了!與其被人家趕走,不如現在就搶掠長安,逃回南陽,如果實在混不下去了,大不了咱們就再上山落草為寇!」 強盜們骨子裡的思維一拍即合,張卬的方案得到了綠林內部的高票通過,諸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