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現象級暢銷書。
最大的賣點 (或說秘密) 就如宣傳詞所說的: ”唯有紙本書得以實現” 、”不可能電子化” ......
確實沒錯,但是沒必要。
就像故事中眼睛有點狀況的男主自己所說,父親特意設計製作的那本《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書中書) 如果目的是為了讓他更容易閱讀,那麼方法其實有很多,最簡單 (也最正常) 的方法就是:電子書。 而他父親之所以如此自找麻煩,想盡方法要將其印成紙本書,除了說是對兒子的某種心意 (理由有些薄弱),大概就只是知名作家做為挑戰自己的某種炫技展示吧: 1.這很難做 2.只有紙本書可以呈現 3.而我做到了
藉由書中其他人物之口可以得知,男主父親的這部作品是”和他以前差不多風格,沒有太特別之處的小說”。換句話說:內容平平,只是在形式上鑽研奇巧。 正好用來形容讀者捧在手上閱讀的這部小說。紙本書的獨特或不可替代性,只能體現在 ”這樣雖然沒必要但是很厲害,而且電子書做不到喔” 這類的嗎? 我並不以為然,也很難如宣傳詞說的跟著萬千讀者被感動。
不過我自己確實算是紙本書的愛好者 (即使也看電子書),因此仍然樂於將這樣一本書以"物件”而非”故事”的性質,買回來安放在書架上。
畢竟要完成這個"物件"確實不容易,加上要翻譯成中文又更添難度,是一件光想都覺得心累的事。(所以難道說,大家感動的點是翻譯的辛苦?)
另外,做為一本推理小說 (是吧?),內容雖然沒有什麼詭計可言 (大概也沒人在乎故事了吧),但登場人物都算可愛討喜,單線進行的情節也流暢好讀。
有時會想,音樂和書本一樣面對數位化的衝擊,如今幾乎已沒人買實體CD了,街上要找間唱片行都不容易。但書店還在。前陣子去買書甚至遇上結賬排了近20分鐘隊的盛況。所以是什麼造成了書與音樂有這樣的差別呢?相信其中應該有更為深層的原因吧。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作者:杉井光
・譯者:簡捷
[看看其他推理]
・可能是推理界美女偵探的天花板?《屍人莊殺人事件》、《魔眼之匣殺人事件》
・岡嶋二人的推理最高三傑作之《克萊因壺》、《然後,門被關上了》
・以為是這樣,結果是那樣:夕木春央的《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