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消費是有小費傳統的,不過這並不是一件強制性的行為,即使不給,所感受到的服務基本也不會打折扣。
越南的小費在不同的日子會有不同的價格區間。在一般平常的日子裡,如果覺得自己受到的服務不錯,小費的金額可以給到五萬越南幣,如果覺得對方的服務很好,就可以拉到十萬越南幣,如果只是一般,像是給打掃房間的人員表達一下謝意,就可以壓在五萬越南幣以下,即使不給也沒有關係。
然而在一些像是節慶的日子裡,例如我們這一次旅行剛好就落在越南的過年期間,小費的出手,就會是十萬元越南幣起跳,到二十萬越南幣之間了。雖然比平常貴了一倍之多,但是想想他們也是犧牲了自己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犧牲了自己的假期來服務自己,讓他們多一點額外的收入,到也是應當。
越南錢幣(Image by YUSUKE KOIKE from Pixabay)
這段旅行中,經過另一半的提點,我才知道原來給小費也是有些技巧跟咩尬。
雖然在越南小費是公開的秘密,但給的時候因應情況的不同,有時可以大方,有時卻要秘而不宣。
例如這次的旅程中我們報名參加了一堂烹飪課程,課程總共有10個人參加。結束之後想要將小費給帶領我們去菜市場買菜並教我們做菜的廚師兼導遊,那就不能明目張膽地給。
因為小費雖然是自由支付,但是在團隊當中,如果有人給而有人沒給,那沒給的人心中多少會有些心理壓力。而且如果讓其他人看到了金額,也不免會落入比較心理。原本給小費是為了表達感激,賞人愉悅,但如果成為了相互較勁,那就變成走調的演奏會,怎麼聽都不舒服。
因此我們這些參與課程的人,都很有默契地將小費折在手中,在課程最後廚師在門口跟我們道別的時候,我們就去跟廚師進行握手禮,嘴裡說的很感謝他今天的服務,手裡則是將小費傳遞到對方手中。
而且很有趣的,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數的參與者都是歐美人士,對小費文化有點了解,所以大家並不是一窩蜂地上前,而是等到前一個人結束離開之後,下一個才會抓準時間補上。
我想廚師雖然表面不動聲色,但是心裡應該是很開心的吧。
後來另一半才跟我說,在有小費文化的國家中,有時候可以拿到小費的人也會創造一些場景,例如像那位廚師一樣站在門口恭送大家離去,藉此來讓顧客們可以更「方便」地給小費。
此時我才知道,原來還有這種門道啊。
那小費能不能當面且大方的給呢?其實也是可以的。
像我們這一次的越南旅遊剛好是在越南的新年期間,因為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再加上飛機這種交通工具是不等人的,因此為了確保每一個景點、飯店之間的交通,基本上我們都是請旅館幫我們安排接送車輛,以確保我們點跟點之間的交通是沒有問題的,尤其是到機場。
因為接送司機都是只有一位,因此小費就沒有必要藏的那麼隱密,而是可以大方地給司機,同時親口感謝他的服務,也祝對方新年快樂。
雖然司機都會預期這段期間會有小費可以拿,但是真的拿到的時候他們臉上都還是會報以開心的笑容,心想這兩個真的是「潘吶」.....呃不是!是好客戶!同時也會感謝我們,希望我們可以再來越南玩。
旅程到了最後,另一半才跟我說,小費通常以是該國家紙幣幣值的最小單位為基礎,例如一美元、一英鎊,理由是因為如果用硬幣當作小費,很容易讓人想到給乞丐的場景,這有時候比不給還糟。而雖然越南幣的最小單位是1000元,但是因為越南幣萬元以下的紙鈔基本上就跟硬幣的地位是觀感是一樣的,不適合單獨當作小費給與(在五星級飯店是會被拒收的),所以在越南給小費都會是以萬元越南幣起跳,而不是千元越南幣。
不過也因為千元越南幣依舊是紙鈔,所以如果小費已經是萬元越南幣的基礎上,如果要額外加上一些千元的越南幣,其實是沒有問題的。
畢竟積少也是可以成多,而小費沒有人在嫌多給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