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華人習俗與台灣相近,如春節拜年、清明掃墓、端午吃粽子,讓我很安心。惟獨中秋節提燈嚨令人疑惑,台灣的中秋節就是賞月吃月餅,烤肉是經濟起飛後,因商人炒作而風行一時的活動,至少我童年的中秋節,沒有烤肉這個節目。提燈籠明明是元宵節的活動,中秋節搶走燈籠,大馬華人怎麼過元宵節?
網友曾住過北京,中秋與朋友在校園提燈散步,卻被同學取笑,提燈不是北方人的中秋習俗,並嚴正地表示:只有元宵才提燈。宋詞名句「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可見中國北方的元宵燈籠,幾乎已有千年之久。中國、台灣確實都是元宵節提燈籠,大馬人的中秋燈籠怎麼來的?問了好些朋友,又上網搜尋,初步的結論是:香港也是中秋節提燈籠,早年馬來亞的中文書幾乎都從香港來,或許中秋燈籠因而來到南洋,成為此地華人生活的一部分。
小時候,大家用奶粉罐鑿幾個洞,便是燈籠。元宵節還很冷,提燈籠是小孩難得獲准的夜間活動。一群小孩穿著冬衣,相約提燈遊街,也許誰提議去探險、闖鬼屋,但通常只是說說,大夥在熟悉的大街小巷轉個幾圈,便心滿意足地回家,素樸年代的喜悅歡欣似乎更甚今日。奶粉罐燈籠不美觀卻很實用,美勞課的竹枝、玻璃紙的燈籠,花了我好大功夫,可惜成品並不美觀,只怪自己手拙,更慘的是風隨便吹吹就燒起來,非常掃興。
先生記得童年曾和一堆表兄弟姊妹,在外婆家提奶粉罐燈籠玩耍。雖然提燈籠的日期不一樣,但在物資不豐的年代,各地華人不約而同提著相似的燈籠。
先輩於南洋落地生根,本地的習俗、傳統也因地制宜,逐漸形成自己的傳統。即使祖先來自中國,大馬華人卻不必事事以中港台為準,自己的東西才是最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