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提燈籠

中秋提燈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本地華人習俗與台灣相近,如春節拜年、清明掃墓、端午吃粽子,讓我很安心。惟獨中秋節提燈嚨令人疑惑,台灣的中秋節就是賞月吃月餅,烤肉是經濟起飛後,因商人炒作而風行一時的活動,至少我童年的中秋節,沒有烤肉這個節目。提燈籠明明是元宵節的活動,中秋節搶走燈籠,大馬華人怎麼過元宵節?

網友曾住過北京,中秋與朋友在校園提燈散步,卻被同學取笑,提燈不是北方人的中秋習俗,並嚴正地表示:只有元宵才提燈。宋詞名句「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可見中國北方的元宵燈籠,幾乎已有千年之久。中國、台灣確實都是元宵節提燈籠,大馬人的中秋燈籠怎麼來的?

問了好些朋友,又上網搜尋,初步的結論是:香港也是中秋節提燈籠,早年馬來亞的中文書幾乎都從香港來,或許中秋燈籠因而來到南洋,成為此地華人生活的一部分。

小時候,大家用奶粉罐鑿幾個洞,便是燈籠。元宵節還很冷,提燈籠是小孩難得獲准的夜間活動。一群小孩穿著冬衣,相約提燈遊街,也許誰提議去探險、闖鬼屋,但通常只是說說,大夥在熟悉的大街小巷轉個幾圈,便心滿意足地回家,素樸年代的喜悅歡欣似乎更甚今日。奶粉罐燈籠不美觀卻很實用,美勞課的竹枝、玻璃紙的燈籠,花了我好大功夫,可惜成品並不美觀,只怪自己手拙,更慘的是風隨便吹吹就燒起來,非常掃興。

先生記得童年曾和一堆表兄弟姊妹,在外婆家提奶粉罐燈籠玩耍。雖然提燈籠的日期不一樣,但在物資不豐的年代,各地華人不約而同提著相似的燈籠。

先輩於南洋落地生根,本地的習俗、傳統也因地制宜,逐漸形成自己的傳統。即使祖先來自中國,大馬華人卻不必事事以中港台為準,自己的東西才是最真實的。

avatar-img
YI Ping Chen的沙龍
21會員
359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YI Ping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日前,和先生參加在雞場街舉辦的「鄉音考古」有聲書推介禮。兩位民間藝人拿汀河水娘(福建南音)、呂秀鸞(閩南童謠)的現場表演十分精彩。如有資源,應該為兩位長輩分別錄製專輯,讓她們的演出呈現較為完整的面貌,也便於流傳推廣,同時留下紀錄,畢竟熟悉民間口傳藝術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乍聽福建南音,我覺得很熟
詩詞中屢屢出現的蘋、蘋花、綠蘋、白蘋、靑蘋等等,理論上都是同一種植物。南北朝以後的文人,常將「蘋花」或「白蘋」用在詩中以寄寓情思。如南朝鮑照《送別王宣城》詩:「既逢青春獻,復值白蘋生」、唐劉長卿《負謫後登干越亭作》詩:「秦臺悲白首,楚澤怨青蘋」、唐杜審言《和晉陵路丞早春遊望》詩:「淑氣催黃鳥,晴
熟悉三國故事的讀者,或許記得的盧。的盧為白額馬,從額頭到牙齒,有白毛或白斑,古人均名為的盧,《相馬經》等書多有紀錄,但想必白馬例外。可見的盧為統稱,並非個別馬匹的名字。的盧為烈性快馬,堪稱名駒,然而向有妨主(對主人不利)之名,歷代有不少相關故事。 的盧故事最有名的,首推躍馬檀溪。話說劉備初至荊
日前,和先生參加在雞場街舉辦的「鄉音考古」有聲書推介禮。兩位民間藝人拿汀河水娘(福建南音)、呂秀鸞(閩南童謠)的現場表演十分精彩。如有資源,應該為兩位長輩分別錄製專輯,讓她們的演出呈現較為完整的面貌,也便於流傳推廣,同時留下紀錄,畢竟熟悉民間口傳藝術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乍聽福建南音,我覺得很熟
詩詞中屢屢出現的蘋、蘋花、綠蘋、白蘋、靑蘋等等,理論上都是同一種植物。南北朝以後的文人,常將「蘋花」或「白蘋」用在詩中以寄寓情思。如南朝鮑照《送別王宣城》詩:「既逢青春獻,復值白蘋生」、唐劉長卿《負謫後登干越亭作》詩:「秦臺悲白首,楚澤怨青蘋」、唐杜審言《和晉陵路丞早春遊望》詩:「淑氣催黃鳥,晴
熟悉三國故事的讀者,或許記得的盧。的盧為白額馬,從額頭到牙齒,有白毛或白斑,古人均名為的盧,《相馬經》等書多有紀錄,但想必白馬例外。可見的盧為統稱,並非個別馬匹的名字。的盧為烈性快馬,堪稱名駒,然而向有妨主(對主人不利)之名,歷代有不少相關故事。 的盧故事最有名的,首推躍馬檀溪。話說劉備初至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