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的聲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日前,和先生參加在雞場街舉辦的「鄉音考古」有聲書推介禮。兩位民間藝人拿汀河水娘(福建南音)、呂秀鸞(閩南童謠)的現場表演十分精彩。如有資源,應該為兩位長輩分別錄製專輯,讓她們的演出呈現較為完整的面貌,也便於流傳推廣,同時留下紀錄,畢竟熟悉民間口傳藝術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乍聽福建南音,我覺得很熟悉,台灣稱為南管,雖然不流行,偶爾仍有演出。先生說這種一唱三嘆是古代戲曲共同的特色。悠閒的農業社會產生悠揚的戲曲,可惜悠揚的戲曲與繁忙的工商業社會不免有些扞格。呂大姐表演的閩南童謠「十二生肖」,內容豐富多彩,好聽又有趣,藉由字幕協助,我大致聽懂。

我對展示的曲目、歌謠很感興趣。大多是三國、楊家將、水滸傳和其他歷史故事,未出現被譽為第一戲曲的牡丹亭。雖為管中窺豹,但可見牡丹亭儘管藝術成就極高,卻未於民間流傳,只贏得文人雅士欣賞。昔日,農民教育程度不高,口傳的地方戲曲,除了提供娛樂,也是傳承忠孝節義的重要媒介,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人。地方戲曲或許未登大雅之堂,被文人的記載忽略了,卻活躍於民間社會。

推介禮最後簡短介紹馬六甲琴箏大師陳蕾士,也請一位年輕學子現場演奏古琴。唐代流行胡樂(如琵琶),古琴在當時已沒落,詩人劉長卿曾感嘆:「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古琴寂寞千年,卻依然有一群愛好者默默傳承至今,已屬不易。陳蕾士才華傲人卻未被馬六甲人熟知,雖然有點遺憾,無可如何。不過,若有機緣是該成立陳蕾士紀念館,這也是馬六甲的聲音。

與現代五花八門的娛樂相較,適合靜心欣賞的南音、古琴有點沉悶,娛樂性不足。然而,生活總有沈澱、與自己相處的時刻,此時若有閒適的樂音相伴,很舒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 Ping Chen的沙龍
21會員
389內容數
YI Ping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4
詩詞中屢屢出現的蘋、蘋花、綠蘋、白蘋、靑蘋等等,理論上都是同一種植物。南北朝以後的文人,常將「蘋花」或「白蘋」用在詩中以寄寓情思。如南朝鮑照《送別王宣城》詩:「既逢青春獻,復值白蘋生」、唐劉長卿《負謫後登干越亭作》詩:「秦臺悲白首,楚澤怨青蘋」、唐杜審言《和晉陵路丞早春遊望》詩:「淑氣催黃鳥,晴
Thumbnail
2025/04/24
詩詞中屢屢出現的蘋、蘋花、綠蘋、白蘋、靑蘋等等,理論上都是同一種植物。南北朝以後的文人,常將「蘋花」或「白蘋」用在詩中以寄寓情思。如南朝鮑照《送別王宣城》詩:「既逢青春獻,復值白蘋生」、唐劉長卿《負謫後登干越亭作》詩:「秦臺悲白首,楚澤怨青蘋」、唐杜審言《和晉陵路丞早春遊望》詩:「淑氣催黃鳥,晴
Thumbnail
2025/04/18
熟悉三國故事的讀者,或許記得的盧。的盧為白額馬,從額頭到牙齒,有白毛或白斑,古人均名為的盧,《相馬經》等書多有紀錄,但想必白馬例外。可見的盧為統稱,並非個別馬匹的名字。的盧為烈性快馬,堪稱名駒,然而向有妨主(對主人不利)之名,歷代有不少相關故事。 的盧故事最有名的,首推躍馬檀溪。話說劉備初至荊
Thumbnail
2025/04/18
熟悉三國故事的讀者,或許記得的盧。的盧為白額馬,從額頭到牙齒,有白毛或白斑,古人均名為的盧,《相馬經》等書多有紀錄,但想必白馬例外。可見的盧為統稱,並非個別馬匹的名字。的盧為烈性快馬,堪稱名駒,然而向有妨主(對主人不利)之名,歷代有不少相關故事。 的盧故事最有名的,首推躍馬檀溪。話說劉備初至荊
Thumbnail
2025/04/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rLQ2vvC80 如果沒有網路,恐怕我一輩子都沒機會聽這麼多知名古琴家的演出,YouTube果然是大家的好朋友。 古琴音色乍聽乾枯單調,我剛開始並不喜歡,久了聽出樂趣,才覺得滿有意思,清冷的美感,一般人也許需要學習才懂得欣
2025/04/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rLQ2vvC80 如果沒有網路,恐怕我一輩子都沒機會聽這麼多知名古琴家的演出,YouTube果然是大家的好朋友。 古琴音色乍聽乾枯單調,我剛開始並不喜歡,久了聽出樂趣,才覺得滿有意思,清冷的美感,一般人也許需要學習才懂得欣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日前,和先生參加在雞場街舉辦的「鄉音考古」有聲書推介禮。兩位民間藝人拿汀河水娘(福建南音)、呂秀鸞(閩南童謠)的現場表演十分精彩。如有資源,應該為兩位長輩分別錄製專輯,讓她們的演出呈現較為完整的面貌,也便於流傳推廣,同時留下紀錄,畢竟熟悉民間口傳藝術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乍聽福建南音,我覺得很熟
Thumbnail
日前,和先生參加在雞場街舉辦的「鄉音考古」有聲書推介禮。兩位民間藝人拿汀河水娘(福建南音)、呂秀鸞(閩南童謠)的現場表演十分精彩。如有資源,應該為兩位長輩分別錄製專輯,讓她們的演出呈現較為完整的面貌,也便於流傳推廣,同時留下紀錄,畢竟熟悉民間口傳藝術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乍聽福建南音,我覺得很熟
Thumbnail
"一個創團10年的在地銅管樂團,試圖把音樂教育帶到鄉下,使鄉下的孩子也能有機會接觸樂器與學習,他們一方面經營樂團來推動偏鄉校園巡演;一方面到鄉下的管樂社從事音樂教育,持續讓偏鄉孩童有學音樂的機會。看似容易的過程,但其中的難度或許都不如表面上看得那麼簡單"
Thumbnail
"一個創團10年的在地銅管樂團,試圖把音樂教育帶到鄉下,使鄉下的孩子也能有機會接觸樂器與學習,他們一方面經營樂團來推動偏鄉校園巡演;一方面到鄉下的管樂社從事音樂教育,持續讓偏鄉孩童有學音樂的機會。看似容易的過程,但其中的難度或許都不如表面上看得那麼簡單"
Thumbnail
只能說我太久沒有練習箏藝了,看到校園的箏社可以有這樣的成果,覺得非常驚艷。 為了自己六月的義務演出,苦思曲目不成,想要聆聽音樂會找靈感,順道重新浸潤在國樂古箏的氛圍當中,重新激勵一下自己能夠再認真把箏藝找回來。 從節目表中就可以一窺箏藝等級的究竟,有不少高段的曲子都在節目表中出現,諸如雪
Thumbnail
只能說我太久沒有練習箏藝了,看到校園的箏社可以有這樣的成果,覺得非常驚艷。 為了自己六月的義務演出,苦思曲目不成,想要聆聽音樂會找靈感,順道重新浸潤在國樂古箏的氛圍當中,重新激勵一下自己能夠再認真把箏藝找回來。 從節目表中就可以一窺箏藝等級的究竟,有不少高段的曲子都在節目表中出現,諸如雪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q-8qbYWmU 豎琴獵人偏鄉巡迴團為錦屏國小進行台灣音樂萌芽之旅,為文化平權扎根。 比照國家音樂廳程序,學生憑票入場,遵守音樂廳的禮儀。看著節目表的曲目,聆聽音樂家的演奏與導聆,認識國、客、閩、原等各種語言的樂曲,享受多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q-8qbYWmU 豎琴獵人偏鄉巡迴團為錦屏國小進行台灣音樂萌芽之旅,為文化平權扎根。 比照國家音樂廳程序,學生憑票入場,遵守音樂廳的禮儀。看著節目表的曲目,聆聽音樂家的演奏與導聆,認識國、客、閩、原等各種語言的樂曲,享受多
Thumbnail
灣聲樂團是臺灣唯一以臺灣音樂文化為價值的專業樂團。聽他們的音樂會很特別,會有主持人用幽默的方式介紹每首樂曲的故事,深化民眾對古典音樂的認識。樂團年度總演出超過八十場,平均票房達九成。他們未來的演出包括不同主題和地點。此外,你可在他們的官方YouTube上觀看24小時音樂會直播。
Thumbnail
灣聲樂團是臺灣唯一以臺灣音樂文化為價值的專業樂團。聽他們的音樂會很特別,會有主持人用幽默的方式介紹每首樂曲的故事,深化民眾對古典音樂的認識。樂團年度總演出超過八十場,平均票房達九成。他們未來的演出包括不同主題和地點。此外,你可在他們的官方YouTube上觀看24小時音樂會直播。
Thumbnail
🌿「浸潤在100件樂器中,感受呼吸,與之共振,在心中掀起漣漪」 來賓介紹👏👏👏 -- 計畫主持 / 主創 / 聲音暨裝置設計:賴奇霞 -- 主創 / 作曲:林煒傑 嗯,兩位是古典樂出身,但是創作主角是木魚?🤔 在地的故事,在地的物件,在地的樂器,在地的聲音
Thumbnail
🌿「浸潤在100件樂器中,感受呼吸,與之共振,在心中掀起漣漪」 來賓介紹👏👏👏 -- 計畫主持 / 主創 / 聲音暨裝置設計:賴奇霞 -- 主創 / 作曲:林煒傑 嗯,兩位是古典樂出身,但是創作主角是木魚?🤔 在地的故事,在地的物件,在地的樂器,在地的聲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