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和先生參加在雞場街舉辦的「鄉音考古」有聲書推介禮。兩位民間藝人拿汀河水娘(福建南音)、呂秀鸞(閩南童謠)的現場表演十分精彩。如有資源,應該為兩位長輩分別錄製專輯,讓她們的演出呈現較為完整的面貌,也便於流傳推廣,同時留下紀錄,畢竟熟悉民間口傳藝術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乍聽福建南音,我覺得很熟悉,台灣稱為南管,雖然不流行,偶爾仍有演出。先生說這種一唱三嘆是古代戲曲共同的特色。悠閒的農業社會產生悠揚的戲曲,可惜悠揚的戲曲與繁忙的工商業社會不免有些扞格。呂大姐表演的閩南童謠「十二生肖」,內容豐富多彩,好聽又有趣,藉由字幕協助,我大致聽懂。我對展示的曲目、歌謠很感興趣。大多是三國、楊家將、水滸傳和其他歷史故事,未出現被譽為第一戲曲的牡丹亭。雖為管中窺豹,但可見牡丹亭儘管藝術成就極高,卻未於民間流傳,只贏得文人雅士欣賞。昔日,農民教育程度不高,口傳的地方戲曲,除了提供娛樂,也是傳承忠孝節義的重要媒介,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人。地方戲曲或許未登大雅之堂,被文人的記載忽略了,卻活躍於民間社會。
推介禮最後簡短介紹馬六甲琴箏大師陳蕾士,也請一位年輕學子現場演奏古琴。唐代流行胡樂(如琵琶),古琴在當時已沒落,詩人劉長卿曾感嘆:「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古琴寂寞千年,卻依然有一群愛好者默默傳承至今,已屬不易。陳蕾士才華傲人卻未被馬六甲人熟知,雖然有點遺憾,無可如何。不過,若有機緣是該成立陳蕾士紀念館,這也是馬六甲的聲音。
與現代五花八門的娛樂相較,適合靜心欣賞的南音、古琴有點沉悶,娛樂性不足。然而,生活總有沈澱、與自己相處的時刻,此時若有閒適的樂音相伴,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