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再度就任美國總統後,在地緣政治的影響下,全球各大經濟體競爭激烈,美國、日本及歐洲分別在半導體產業中的策略為何?擁有最完整半導體生態系的台灣,又是如何應對?在這場競爭中扮演何種角色?
日本半導體振興
日本近年在熊本、北海道等地建立半導體產業基地,並且在2023年發表「半導體與數位產業策略」,內容包含聚焦於半導體五大領域:先進邏輯IC、先進記憶體、工業用特殊半導體、製造設備及零組件材料。其中,在製造設備及半導體材料兩領域中,日本仍舊處於領先地位,佔全球市場約70%供應量。這樣的強項在全球具獨特的優勢,再加上政府政策的扶持,更加速了日本重回半導體舞台的核心。
美國奪回半導體產業地位 川普:「台灣偷走了美國晶片產業優勢。」
美國《晶片法案》於2022年通過,包含三大補助對象:輔助成熟製程廠商鞏固半導體製程技術基礎、輔助晶片廠商在地化生產以及支持先進封裝與設備。美國總統川普在競選期間曾表示「台灣偷走了美國晶片產業優勢」,台灣憑藉低成本和補貼政策,將美國半導體公司逐出事場,即使這番言論掀起爭議,但也展現出美國對於重建半導體市場的決心。台積電已宣布計劃在亞利桑那州設立第三座晶圓廠,總投資超過650億美元,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表示,在美過設廠計畫不僅是商業決策,也是對地緣政治的戰略應對。
歐洲的多國協作模式
歐洲《晶片法案》於2023年通過,其中包含將科研實力擴大到產業,建構全面性的半導體產業生態系,支援各個階段,各種規模的企業。歐盟更計畫持續在量子領域等前瞻技術投入資源,期待於2030年半導體產能攻佔20%市占率。
SEMI報告顯示,2024-2025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資本支出將達到2500億美元;其中美國、日本、歐洲佔比超過50%。美日歐政策將引導半導體產業動態與區域佈局,而台灣作為半導體供應鏈的核心角色,須靈活應對才能保持領先。台灣在尖瑞晶片供應與應用具無可取代性,但依然須結合技術與策略創新,才能持續稱霸全球。
文/ 劉芃妤
資料來源:《遠見》2025年1月出刊,第4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