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代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晨光初透時分,我凝視露臺蝴蝶標本箱。那隻金裳鳳蝶翅翼殘損,左前翅佈滿細密咬痕——是蟻群噬咬的痕跡。牠在蛹期用絲線纏繞蟻巢求庇護,以毒腺分泌蜜露作交易,卻在羽化瞬間遭反噬。這般詭譎的生存智慧,恰似人類在愛慾迷宮裡的進退維谷。

茶室牆角那方宋代影青瓷盤裂紋斑駁,猶如情感經年沉澱的肌理。某年仲春在京都西芳寺,見老住持以金漆修補室町時代的裂紋香爐,他說「金繼不是掩飾傷痕,是讓時光滲入器物魂魄」。憶起張愛玲《傾城之戀》裡白流蘇對著香港陷落的砲火塗口紅,戰火硝煙與胭脂紅粉在玻璃窗上交疊成畢卡索的立體派畫作,方悟愛情從來都是帶著創傷的文明儀式。

維多利亞港的渡輪鳴笛穿過百年晨霧,恍惚看見1903年乘坐「皇后號」赴英留學的許地山。他在牛津圖書館抄寫但丁《神曲》時,鋼筆水染藍了未婚妻林月森寄來的素箋,墨跡暈染處恰是「地獄篇」第五歌裴婭特麗絲顯聖的段落。三年後未婚妻病逝廈門,許氏將這段未竟之戀寫進《空山靈雨》,紙頁間蒸騰的豈止是南國煙雨,更是用學識也熨不平的命運皺褶。

老茶客常說我收藏的曼生壺有「淚痕釉」,卻不知那實是道光年間窯變所致的瑕疵。猶記初戀女子教我品巖茶,她手腕內側淡青血管隨沖泡動作若隱若現,像極了汝窯開片的冰裂紋。後來她遠嫁英倫,留給我的錫罐藏著陳年鐵觀音,每逢梅雨季便散發著潮黴味,竟比頂級沉香更催人淚下。

夜讀《源氏物語》至「浮舟」章節,光源氏在宇治川畔追憶逝者,忽聞鄰室傳來德彪西《月光》鋼琴曲。琴音流淌處,想起希臘神話奧菲斯攜豎琴勇闖冥府,終究忍不住回望的致命瞬間。神話學家坎伯說那回頭不是軟弱,而是人性必經的儀式性失足——正如我們總在深夜翻檢舊信札,任憑往事的荊棘刺破指尖,也要拼湊出愛過的血色圖騰。

廚房窗臺的薄荷草在暴雨前夕瘋長,讓我想起母親臨終前執意要醃製最後一罈梅子醋。癌細胞啃噬她骨骼的聲響,與陶甕裡梅子沉浮的咕嚕聲形成詭異對位。她將醃製秘訣寫在泛黃的宣紙上,墨跡被淚水暈開處,竟與王羲之《喪亂帖》的飛白筆意暗合。如今每當開啟甕蓋,發酵的酸香便混著消毒水氣味撲面而來,教人分不清是思念還是歉疚。

聖奧古斯丁《懺悔錄》記載少年時偷摘鄰居無花果的罪疚,卻未提及更重要的事實:真正令他顫慄的不是偷竊行為,而是同夥少年們啃食果實時,指尖相觸瞬間的戰慄。慾望的弔詭在於,我們總在渴望被吞噬與恐懼消失間擺盪,像極了威尼斯狂歡節的面具舞者,既要華麗羽飾吸引目光,又需精緻彩繪掩藏真容。

近日重讀《紅樓夢》「慧紫鵑情辭試莽玉」章節,忽然懂得林黛玉為何堅持要將落花埋進紗囊。那些枯萎花瓣不僅是青春輓歌,更是對存在本質的尖銳詰問——若沒有「他年葬儂知是誰」的淒絕想像,大觀園的雕樑畫棟不過是精緻的虛無陳列館。愛之所以昂貴,正因其強迫我們直視生命最蒼白的底色。

此刻暴雨初歇,茶席上的建盞殘留著深褐茶漬,恍若北宋李公麟《維摩演教圖》中的羅漢衣褶。忽然明白為何日本茶道講究「殘心」,原來最高明的深情,不在於完美呈現,而在於留給對方補寫遺憾的餘白。就像那隻金裳鳳蝶標本,翅翼傷痕在斜陽映照下,竟泛出比完整時更驚心動魄的虹彩。

當我們終於學會用傷口呼吸,方知愛的代價不是墓碑銘文,而是將每次心碎都淬煉成照見永恆的棱鏡。猶如海明威筆下的老漁夫,拖回港灣的雖是嶙峋魚骨,但月光下閃爍的,確是整個海洋的魂魄。

avatar-img
昊天藍博士の奇異宇宙
9會員
207內容數
問道牛劍,融會東西方學術精華,以跨文化視野剖析玄學哲思,善於化易道奧義為策略管理之智鑰。歷年遊學並旅居英美澳加中港台泰等地,為跨國企業與頂尖學府提供戰略諮詢,解難決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太平山麓的鐘錶行櫥窗裡,十八世紀法式琺瑯座鐘仍在滴答。颱風天的銅鑼灣街角,老爺鐘的鏽蝕齒輪咬住半世紀前皇后碼頭的汽笛餘響。我總愛立於軒尼詩道轉角的修錶舖,看徐師傅將放大鏡嵌進眼窩,以銀鑷子夾起比露珠更薄的齒輪,彷彿捧著光陰的骨骸。櫥窗裡陳列著瑞士山谷匠人手工打磨的月相盤,羅馬競技場日晷的銅針投影。
維多利亞港的晨霧未散,我看見渡輪甲板上蹲著個白衫老漢,正對著不鏽鋼欄杆反覆擦拭。他的抹布在鐵鏽與鹹水漬間游走,像極王羲之在會稽山陰寫《蘭亭集序》時懸腕的弧度。三年前我便注意到這位清潔工,他總在欄杆倒影中尋找自己的眼睛。
女神從來不是供在祭壇的雪花石膏像。在威尼斯潟湖的晨霧裡,我見過五十歲的蕾絲織娘將銀髮編成皇冠,她手持骨梭穿梭千年工藝的模樣,比聖馬可金獅更威儀。京都錦市場的醃菜阿嬤笑起來,眼尾皺摺裡藏著的智慧,比清水寺觀音更慈悲。這些女子不曾被鑄成銅像鑲嵌寶石,卻在歲月長河裡淘洗出珍珠般的靈暈。
宇宙的鹽粒撒入大氣層的沸湯,這場百億年陳釀的晚宴,銀匙刮擦天琴座琴弦的瞬間,人類正用電子脈衝製造永恆。我在赤鱲角機場跑道盡頭目睹流星雨穿過波音787的航燈,恍惚看見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熾盛光佛經變圖——西夏畫師用辰砂與青金石調製的隕鐵,正穿透五代十國的烽煙墜入二十一世紀的午夜。
晨露未晞時分的記憶總含著薄荷味。巷口阿婆推著叮噹作響的麥芽糖車轆轆碾過青石板,鐵皮陀螺在裂紋交錯的麻石地上旋出銀河,騎樓底雜貨舖的玻璃罐裡,醃漬了半個世紀的陳皮梅仍在醞釀琥珀色的時光。這就是港島孩童的命盤——在鴿籠般的天井與霓虹交織的維港之間,用跳飛機格子丈量整個宇宙。
維多利亞港的霓虹還在跳曼波舞,中環街角的叮叮車已搖響最後一班銅鈴。午夜十二時,穿校服的少年蹲在7-11簷下,指尖在熒光屏上跳著機械舞——這是二十一世紀的旋轉木馬,手遊裡虛擬過山車正衝破雲霄,他嘴角揚起的弧度,竟與四十年前荔園木馬上的孩童如出一轍。 我們都成了遊樂場的隱形人。
太平山麓的鐘錶行櫥窗裡,十八世紀法式琺瑯座鐘仍在滴答。颱風天的銅鑼灣街角,老爺鐘的鏽蝕齒輪咬住半世紀前皇后碼頭的汽笛餘響。我總愛立於軒尼詩道轉角的修錶舖,看徐師傅將放大鏡嵌進眼窩,以銀鑷子夾起比露珠更薄的齒輪,彷彿捧著光陰的骨骸。櫥窗裡陳列著瑞士山谷匠人手工打磨的月相盤,羅馬競技場日晷的銅針投影。
維多利亞港的晨霧未散,我看見渡輪甲板上蹲著個白衫老漢,正對著不鏽鋼欄杆反覆擦拭。他的抹布在鐵鏽與鹹水漬間游走,像極王羲之在會稽山陰寫《蘭亭集序》時懸腕的弧度。三年前我便注意到這位清潔工,他總在欄杆倒影中尋找自己的眼睛。
女神從來不是供在祭壇的雪花石膏像。在威尼斯潟湖的晨霧裡,我見過五十歲的蕾絲織娘將銀髮編成皇冠,她手持骨梭穿梭千年工藝的模樣,比聖馬可金獅更威儀。京都錦市場的醃菜阿嬤笑起來,眼尾皺摺裡藏著的智慧,比清水寺觀音更慈悲。這些女子不曾被鑄成銅像鑲嵌寶石,卻在歲月長河裡淘洗出珍珠般的靈暈。
宇宙的鹽粒撒入大氣層的沸湯,這場百億年陳釀的晚宴,銀匙刮擦天琴座琴弦的瞬間,人類正用電子脈衝製造永恆。我在赤鱲角機場跑道盡頭目睹流星雨穿過波音787的航燈,恍惚看見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熾盛光佛經變圖——西夏畫師用辰砂與青金石調製的隕鐵,正穿透五代十國的烽煙墜入二十一世紀的午夜。
晨露未晞時分的記憶總含著薄荷味。巷口阿婆推著叮噹作響的麥芽糖車轆轆碾過青石板,鐵皮陀螺在裂紋交錯的麻石地上旋出銀河,騎樓底雜貨舖的玻璃罐裡,醃漬了半個世紀的陳皮梅仍在醞釀琥珀色的時光。這就是港島孩童的命盤——在鴿籠般的天井與霓虹交織的維港之間,用跳飛機格子丈量整個宇宙。
維多利亞港的霓虹還在跳曼波舞,中環街角的叮叮車已搖響最後一班銅鈴。午夜十二時,穿校服的少年蹲在7-11簷下,指尖在熒光屏上跳著機械舞——這是二十一世紀的旋轉木馬,手遊裡虛擬過山車正衝破雲霄,他嘴角揚起的弧度,竟與四十年前荔園木馬上的孩童如出一轍。 我們都成了遊樂場的隱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