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上映,想重新分享這篇舊文。
(原文寫於2018年2月)
最近落實了《孤獨的美食家》第七季將在春季檔期播映,飾演主人翁井之頭五郎的松重豐笑言收視一直不太理想,提議將這一季改名為《孤獨的美食家 season final 究極的晚餐》,卻被劇組否決。
看到新聞後我在想,五郎這個角色怎會那麼快就演完呢。《深夜食堂》及《孤獨的美食家》的爆紅,奠定日本美食劇基礎,同類劇集又如雨後春筍拍個不停,幾乎每季最少一部。在眾多美食劇中何以只有《孤獨的美食家》可拍足七季?
我由第一季起已是五郎的觀眾,可是追到第五季開始覺得千篇一律後不了了之。最近藉著農曆新年假期看了最新的《除夕特別篇~最後一吃!瀨戶內出差篇》,忽然重拾對五郎的興趣。
特別篇講述五郎年末因公出差到四國,首站來到有「烏冬縣」之稱的香川縣,決定入鄉隨俗、以讃岐烏冬作早餐。一進店就被老闆娘問「多少玉?」(玉:烏冬、麵等圓形狀東西的單位),一臉茫然、不懂自助烏冬店操作的五郎隨便點了一玉。原來烏冬需自行煮熟,結果拿著一碗生烏冬、不知從何入手的五郎,決定先讓別人(其實是暗中觀察他人的做法),最後笨拙地成功煮好烏冬。
就算人生再多歷練,也會遇上未曾嘗試過的事。像五郎一樣感到不知所措卻要故作冷靜,這種似曾相識的尷尬場面實在太有共鳴。
另一吸引之處就是五郎吃飯時的各種表情,以及對食物和周遭環境的內心想法(或吐槽)。獨自用餐難,獨自且專心一致用餐更難,唯獨五郎能排除一切雜念,想吃什麼就點什麼,能專心與食物對話(內心的自言自語),對五郎而言就是最大自由。
「這樣幸福真的沒有關係嗎?這一定是對我今年一年努力工作的獎賞吧,不會有錯的。」
俗語有云:「辛苦得來自在食」,五郎亦深明此理,能吃上一頓美食,就是對自己最大的獎勵,不理世事、專心用餐,也就是忘卻日常忙碌、煩心事的最佳方法。
五郎雖然平日工作有板有眼、其獨特的美食哲學讓人覺得他孤高,但他用餐時的內心小劇場又不乏幽默的一面,平常也遇到不少搞笑事。特別篇就有因按摩太舒服而不小心睡過頭、太專注聊電話結果把客人送的伴手禮遺留在計程車上。
此外,飾演五郎的演員松重豐亦功不可沒,無論饑腸轆轆的表情還是內心獨白(或吐槽)都非常生動,而且他為求正式拍攝時吃得津津有味,特意在拍攝前禁食。被問到如何演繹五郎的時候,「我唯一的工作就是專心吃飯、品嚐美食而已。」
即使去按摩還是會餓的五郎
獨自一人走進餐廳需要無比勇氣(女士更甚),一人旅時候總覺得理所當然、可以厚著臉皮走進想吃的餐廳。在香港卻時而坦然,時而怯場,道行還沒到五郎那麼高。就算是獨自用餐,也總會受到手機和社交媒體干擾,若五郎是孤獨的美食家,恐怕我就像《最高的離婚》台詞一樣:「兩個人吃飯才叫吃飯,一個人吃的只能叫吃飼料而已。」
再者我們現在用餐的選擇,都不過靠網上評價、媒體報道(而且店家經常名大過實,吃環境、吃賣相卻不是吃食物),試回想對上一次像五郎一樣帶著冒險精神、隨便走進一家當下想進的店是什麼時候?
「今天完全違背了健康志向的燒肉配拉麵,但是我的胃卻在嘲笑我活該。不被常識與情報迷惑,用自己想吃的方式在自己想吃的時間吃自己想吃的東西,像個笨蛋也不錯,我也想當一個這樣的人。」
五郎的美食哲學,在現今社會更顯珍貴。要學會如何能自由地生活,請先學會一個人好好吃飯。《孤獨的美食家》能夠長做長有,並非不無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