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窕淑女》是一部1964年的電影,取材自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舞台劇《賣花女》。
講述一名語言學教授向他的好友打賭,看是否能將生活貧苦的小小賣花女,昇華成上流社會裡最耀眼的淑女的故事。
舞台劇歌舞、建築與時裝秀之驚艷手法
故事刻劃英國社會二十世紀初期,開頭以及進入下一個活動所搭配的舞台劇形式,待所有人員預備好,如同時間定格般,清楚的讓觀眾更明白當下將要進行的故事進展與活動類型;建築方面十分具有年代感、彷彿讓人深入其境、背景全是鮮活明亮,搭配人物活潑曲調相輔相成;配上當代的經典服飾,認識當時人們的審美觀與流行趨勢。隨劇情發展,讓眾多人物與衣著不論走到哪,彷彿任何場所皆是屬於人們的時尚伸展台。
小小花兒堅強面對人生的種種辛苦
教授:想一想,妳所要面對的事情,莊嚴華麗的英語,是我們擁有最偉大的財產。人們從內心傳達出高貴思想,是包含了不凡的想像力和音樂混合的聲音,這就是妳所要克服完成的,伊莉莎。克服它,妳可以辦到的。
自小生活在熱鬧吵雜的菜市場,主要特定地區叫賣花朵賺取微薄收入,但即便出身清寒,堅強樂觀的伊莉莎(奧黛麗·赫本 飾)從不向現實低頭。她是個積極向上又有志氣的女孩,雖自身環境其行為舉止較為豪邁、大喇喇又粗俗,氣勢上不輸男性,然而意外讓未來成為淑女的她,有別於其他女性,更有氣質、優雅又不失原有個性,讓人更容易在人海茫茫找到她的身影。
剛開始積極參與教授的實驗,對伊莉莎來說她所想要的僅僅能有個舒適溫暖的家、享用不盡的巧克力以及一份穩定又體面的工作就好。因此一聽到教授吹牛所說的實驗,事前準備學費、打扮一番且帶著一身十足的誠意,請求對方調整自己的口音、訓練如何成為一名淑女並且未來幫她介紹工作。從一開始到過程中礙於教授本身性格十分差勁自我,使得伊莉莎覺得自己不被尊重,本身又因為出生背景的緣故,其口音、行為舉止難以調整,使其一度想中斷訓練。可內心聲音告訴她,一定要確切包握住得來不易的機會。對於自己的積極努力、誠意又加上對方的學費、華服贊助與首飾租借等,種種諸多熱情的協助讓伊莉莎覺得自己更不能氣餒。
自大又迷糊與長期對女性的偏見
伊莉莎:我幫你贏了賭注,不是嗎?對你而言是有成就,我根本就不重要吧?
教授:妳幫我贏的?有沒有搞錯?是我自己贏的。妳為何要用拖鞋丟我?
伊莉莎:因為我想丟到你的臉上,殺死你這自私的傢伙!
伊莉莎:我賣花,但我不賣身。現在你把我變成淑女,我什麼都不能賣了。
伊莉莎:我身上的衣服是屬於我,還是皮克林上校?我要知道我能帶走些什麼?我不想被說我是小偷。
教授:如果我晚點回家吃晚飯,你會對我咆哮嗎?如果我忘記你的生日,你會大驚小怪嗎?如果我跟另外一個人出去,你會抱怨嗎?為何女人不能像我們男人一樣?
教授:只要妳有麻煩,隨時都會幫妳。只要妳沮喪,隨時都會振作妳。為何女人不能像男人?為何女人的行為不能像男人?
教授的母親:妳是說在妳替他完成了這項不可思議的任務後,他們只是坐下來,沒跟妳說一句話?沒有稱讚妳或誇獎妳?說妳有多棒嗎?
作為專長語言學的教授,剛開始其所說的實驗純粹只是吹牛,並未真心地要幫助出生清寒的伊莉莎,然而卻沒想到女孩竟真的帶著十足的誠意與充滿志氣的模樣來了。這讓教授覺得頗有意思,對於自已的專業有著十分的愛好、關於語言學的一切深感自豪他的工作,為此非常具實驗精神的他接受了伊莉莎的請求,不只是為了徹底瞞過上流社會人士,更是想進一步的向大眾推廣自己的專業,讓其在外的地位與名聲更為人所知。
但有個缺點是雖然善於自已的專長,生活瑣事卻是個生活笨蛋,像是經常找不到自己的拖鞋。還有缺點是太過膨脹自已,過於以自身的成就為榮,不太替他人著想,大多時候眼中只有自己,又時常給伊莉莎開口頭承諾(也就是訓練結束後不見得給她介紹工作)這解釋了為何訓練成功到一切終於結束,都讓伊莉莎內心產生不安感,甚至仍不被教授作為一名淑女對待。而教授長期又覺得為何女性的思想、社交圈都太狹小十分受限,像是作為平日娛樂只靜靜地欣賞賽馬場,反倒認為太過死板無聊。其原因可能他並不清楚當時社會二十世紀初對女性的生活圈和工作權其實十分受限,故多數只能選擇「婚姻」。
令教授始料未及,一直到伊莉莎的離開,才終於意識原來其女子早已成為他人生裡重要的一部份,回想起過往一同拼命熬夜訓練禮儀、矯正發音的種種日子到如今驚訝眾人目光的實驗,都讓教授有十足的成就感,非常以自己為榮。諷刺的是,假使伊莉莎沒有離開,或許教授至今仍察覺不到自己的缺點與對伊莉莎的愛意也說不定。不論是曾買給伊莉莎的戒指、華服、大使舞會與她共舞的回憶等在在都充滿了教授對她的心意,礙於教授可能是從未認識、從未真正意識到什麼是「愛」長期太習慣待在自己的小象牙塔,其眼中認識的世界如此狹隘。直到認識了跟他一樣不與社會隨波逐流,同樣做自己的伊莉莎,才多少改善他對女性的偏見。
特別有印象的橋段是帶伊莉莎出席賽馬場,首次認識諸多上流人士。當現場比賽開始,一聽到伊麗莎觀看比賽之激昂地大喊:「快點,多佛!加速你的大屁股!」一想像現場有名淑女如此熱情激動的投入比賽現場,當下有些人差點沒昏厥過去,反倒是教授覺得眼前的女孩真是迷人又有趣,如此心直口快的伊莉莎在他眼裡頓時充滿魅力。
淑女的代價與爭取工作的自己
伊莉莎:實在很困難,若不是上校,我無法學會淑女和紳士的相處。他讓我感受到,我並非只是個賣花女。有許多事情讓人們可以學到淑女和賣花女的差別,並非在言行,而是人們對待她的態度。
伊莉莎:在教授眼中,我永遠是個賣花女,因為他對我像賣花女。而在上校眼中,我永遠是個淑女,因為他對我像是淑女。
伊莉莎:我喜歡說什麼我就說,你已經不是我老師了!結婚不是我想要的,你不用這樣想!
伊莉莎:我只求你對我親切一點。我知道我是微不足道的賣花女,你是學識豐富的紳士,但我不是你腳下的爛泥。但我知道我所做的,並非為了物質享受,只是因為我們相處得很愉快,我就關心你,並非想要跟你結婚,也沒忘記你我身份的懸殊,但只希望我們能更像朋友一樣。
然而一再地努力到最後驗收訓練的成果,覺得成為「淑女」的自已反倒成了現場宴會的「展示品」讓她意識到原來成為淑女的代價也同樣背負了諸多社會期待,出席社交場所那一雙雙眼睛都像在給自己面試、打評分似的,一旦某個舉動有失儀態,整個社交圈交頭接耳的模樣就像變為越來越大的貪吃蛇,輕易地反轉人們對你的印象。
電影裡伊莉莎所說的那句:「我賣花,但我不賣身。」也就是寧願工作自力更生,讓人生更有意義,但不願自己像個商品似的委身於婚姻。
在二十世紀初的保守社會,那時對女性工作權仍十分受限,但伊莉莎並不認為只有「婚姻」這個途徑,頗有自信地認定自己不只是能成為「淑女」已然成長後的她甚至也能從事語言學老師或是相關行業的助手也行,她十分珍惜在訓練的日子裡已從語言學教授那學到不少寶貴的知識。又加上之前出席不少上流人士經常出入的場所作為展現訓練成果與自我的形象推廣,已然獲得諸多上流人士的「目光」與「印象」。剛開始教授的母親與朋友上校也同樣不看好伊莉莎,但在多次見證了伊莉莎的努力與決心後,對待她的態度十分尊重、招待她賓至如歸,熱情地待她是知心朋友。
結尾
其內容多少諷刺了上流社會,長期的保守風氣與過於嚴肅死板的氛圍以及道出各階級間的鴻溝。故事刻意以伊莉莎的出生背景與十分自我的個性來翻轉人們對「傳統淑女」的印象,甚至女性積極爭取可以幫自己進步的管道與爭取工作權益的上進心態,在在突顯出女性面對於社會的不公,所展現出來的堅強與毅力絕對不輸男性。裡面也不斷地在探討男女長期對彼此的錯誤刻板印象,其諸多發人省思的對白與橋段,即便放到現代,依舊有著現代人們可值得學習的地方。
所有影片來源: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