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策略(原MicroStrategy)已在近期改名,將Mirco拿掉,正式成為「策略」。 幾個月前,比特幣價以及微策略 #MSTR 狂暴的走勢,讓市場掀起一片討論聲浪。 你也許知道比特幣,卻可能沒聽過(原)微策略MicroStrategy這間公司。 他們在近日透過單純的買入比特幣策略,擠進世界市值百大公司的位置,而這很可能僅僅只是個開頭。 你相信嗎?這家公司四年前,還可能離倒閉不遠,但在24Q3 #NVDA 輝達法說會的單日美股交易量冠軍,不是輝達、不是台積電,而是當日市值尚且還在 100 名附近的微策略 $MSTR。 據執行長Michael Saylor表示:他在2020年意識到,他的公司正在走向死亡,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微策略是一家有點年紀的公司,創辦人Michael Saylor也和微策略一起度過.com 泡沫和 2008 金融風暴。
在較近期,微策略主要透過製作Facebook的軟體盈利,然而他們的原生業務,沒什麼門檻,臉書自然有方法吃下這個利潤。 意識到公司無法與巨頭競爭的Saylor,苦思許久,發現沒有任何方式可以避免公司最終倒閉,除了比特幣。 四年前,比特幣雖已廣為人知,但與今日不同的是,當時幾乎沒有政商資界大老支持這個項目的發展。 Saylor在當時就研究過比特幣的基本面,他認為沒有問題,因此著手進行一個大膽的計畫–將公司所有現金轉換成比特幣 #Bitcoin 。 短暫的時間內,股價揚升數倍,但很快就遇上了加密貨幣熊市來臨。 在比特幣大幅下跌之時,Saylor受盡了嘲笑,不過他仍堅持大膽的策略原則「永不賣出任何一顆比特幣」。 基於比特幣有天然上限限制,他堅信比特幣是一種良好的稀缺性資產。 他們執行了這個基本策略四年,度過一個完整的熊市,在2023的五月份,股價甚至還在20幾元徘徊。 波段高點 2024/11/21,其盤前股價已經來到526元,18個月內翻了25倍以上。 微策略及 Michael Saylor,最讓我驚艷的地方其實在於,他對於比特幣的態度,不是投資,更像是一種信仰。 他會花時間教育公司的員工、會計師、董事會。他建立的不是一種投資策略,對他來說,把資產換成比特幣是天經地義的做法,對於他們而言,這叫做「保存價值」。 在公司內部,他們用「比特幣盈率」來計算任何的會計數字。 A方式比B方式能讓公司多賺幾個比特幣?他們不會換算成美元,也不看短期波動。 相較於美金(幣圈用詞法幣,也就是由政府控制發行量的貨幣),比特幣是沒有人可以控制發行量的資產,其發行速度以及數量上限,都是一開始就設定好的,沒有任何方式能改變這套規則。 請注意:我盡量不把這篇文章寫得像比特幣推廣,因為這不是今天的主題。 我盡量用中立、一般人能看懂的方式敘述。 在股價開始暴漲後,Saylor發揮其對華爾街的規則很了解的優勢,利用「可轉換債券」對外籌措資金,用以囤積更多的比特幣。 其中精彩的,就在於可轉換股權的債券,以下盡量講得簡單易懂一些。 1. 微策略先透過簡單的債券發行策略,募集到無息貸款。 2. 接著直接投入買幣,把價格往上拉。 3. 由於比特幣的價格被拉動,市場對於其的定價,將會倍率式上升。 股價上漲 >賣股票(增發) >拿到錢,又再買幣 >幣價又漲 >股票又漲 重複這樣的循環,他找到了一個: 「左腳踩右腳,右腳再踩左腳,越踩走越高」的自飛輪循環。 有沒有風險呢? Saylor也坦言,比特幣的投資方式最好是長期,尺度最少拉到五年以上,就很難有帳面虧損風險。 因此最低的可轉債期限,便是五年;近期發行的債券要到2029、2030年才能轉換成股票,屆時若股票價值低於現金,微策略才需要真正「還錢」給債券購買人。 這樣的債券在市場上吸不吸引人呢?答案是溢價55%搶購,票息0% 意思是你願意借給微策略155元,五年的期間,微策略不會給你任何利息,五年後,如果股票真的沒漲,你決定不要轉股票,微策略只會還給你100元。 Saylor雖是比特幣信仰者,也不諱言,五年內都會有熊市的到來,但他認為下一輪的低點,價格也比這一輪的高點更高。 因此,「就這個邏輯而言」,微策略發行時間五年的債券,可說是零風險的動作。 事實上,在全球已開始一些出現其他效仿這個策略的公司,目前為止,這些公司將資金轉換成比特幣後,都吃到這輪牛市的紅利,目前股價皆已水漲船高。 如果經過熊市考驗,還有很多公司能維持這個策略,那就說明這個策略的「可複製性」極高。 當高喊納入比特幣為國家戰略儲備的川普當選,近日也開始出現其他國家候選人,也丟出一樣的政策牛肉。 微策略$MSTR的股價在24年年底,持續暴漲,這可能源於機構資金搶進建倉。 過去一年的時間,我持續進行微策略與比特幣的交易。 幾乎95%的時間,微策略每日的股價走勢圖,都和那個區間的比特幣價格走勢相同,差別只在於上了天然槓桿。 此外,比特幣上漲的這個過程裡,手握大量美元的機構,將會相對程度受到影響。 #不構成投資建議 #投資有風險 #請自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