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久以前對高雄的印象就是灰濛濛,應該是小時候搭飛機走出小港機場放眼望去的吧,好像有幾棵乾巴巴的樹,視野裡總有揚塵,陽光雖強卻穿不過空氣,是讓人不太敢大口呼吸的工業城市;愛河到底有沒有去過實在想不起來,卻一直記得有臭味。總之,高雄從來不是想去旅行或居住的地方,老同學或親戚竟多年以前就選擇定居在那,令人費解。
前幾年去高雄時已經差很多了,捷運帶來方便,美麗島站很壯觀,大到換月台會迷路而且要走好遠,出口也多到一個極致,那次我好像也有騎腳踏車在駁二附近,但太陽實在太大,路也太大,又迷路的樣子,最後只想著趕快找到可以歸還腳踏車的地方,寧願回到地底下的世界,依著捷運裡的冷氣行動。
某一年有在夜晚的時候走愛河附近,是跟朋友聚餐吧,果然夜晚的高雄宜人許多,河畔走起來很舒服,那時已經整治得不錯,印象中有名人許諾過達成什麼或輸了什麼就要跳愛河,結果真的跳了。之所以會對河的臭味印象深刻,也許我是受基隆田寮河的影響,嗅覺的認知在大腦裡有一個區域被那種味道佔據,特別容易召喚出來吧。
這次南方旅行我一直有排愛河,但放得比較後面,以至於最後幾天偷懶在家躲太陽,每天只就近去一兩個地方,放棄重返愛河視察,如今想來還是十分好奇它現在的味道如何,這種事別人的經驗不準,要本人鼻子和大腦都在現場才知道,只能下次再去揭曉了,算是一件未完成的事。
有一天我假日出門,才體驗到輕軌車內之擁擠,哈瑪星和兩個碼頭的那幾站,人塞得滿滿的,跟我平日搭乘清爽舒服悠閒的狀態差很多,小後悔但也覺得大開眼界,現在去高雄的遊客真的最喜歡沿著港的這些景點啊!
當下我就決定不在那些地方下車,要去人少的地方,或者哪都不去,純粹搭輕軌移動,沿途欣賞建築風景。最後輕軌一圈遊的願望我是有完成的,不過是分成兩次上半圈和下半圈,從兩頭接回捷運,熱得要命的白天能在涼快的車裡前進,覺得感恩。
跟一般遊客比較不一樣的目標,應該是走柴山步道、騎車環澄清湖這些心願吧,算完成,也算未完成,前者只走了一小段往高處去看高雄市風景就折返,後者只顧著騎車環湖一圈,發現很多路段是單車下不去的,很多本地人帶著登山杖以健行之姿在走,我卡在Ubike上只能拍拍照就繼續騎,繞一圈後直接還車,等換搭公車轉捷運回家。
應該要帶個麵包果腹,再進去一次走一些湖邊步道的,我花了一百塊錢買的門票啊,只在裡面騎腳踏車未免可惜,回想起來,是那日還車時日正當中把我逼退,害我想趕快跳上新穎舒適(涼涼)的公車,以及太執著於環湖一圈,騎完瞬間覺得心願已了,明明後面一大半騎的都是園區外面的大馬路。
那綠蔭間、那湖畔小徑,到底會遇到什麼動植物?已然成為未知的美好,所以澄清湖跟柴山一樣要列入未完成清單了,下次如果再訪,希望能跟擅長看鳥的朋友一起,慢慢散步看個仔細。
最後就是西子灣也沒去,大概海灘對我比較沒有吸引力吧,畢竟我是住過好幾年澎湖的人,甚至曾經住在海灘邊第一排的房子兩個月,但西子灣三個字應該不只是海灣吧,有中山大學,也有其他景點吧。我記得高中或大學畢業旅行有去過,好像有拍下紀念照,但沒有下水的經驗,西子灣是有海水浴場可以游泳的嗎?
因為一直認為是冬天,出發的時候才剛過元宵節,根本沒有想到可能可以游泳,有機會的話,下次去玩水?列入好奇清單吧,高雄的海水。
最後的最後是有被推薦可以前往但時間不夠沒去成的,如橋頭糖廠和旗津;有被邀約但我太累忍痛放棄的,如老同學家裡的CD/黑膠唱片牆與聽說太太手藝很好的晚餐;還有幾個本來以高雄為中心我奢望延伸出去的地方,如美濃與旗山訪友、屏東市區、台南市區、奇美博物館、嘉義故宮,甚至搭南迴線火車到台東覺得也可行。
是一個大南方居遊版圖在我心中的概念,雄心壯志未完成也好,永遠有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