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這些標籤應該是有幫助的——它們提供了一種實踐框架,讓我們能夠識別自己的方向,並與志同道合的人連結。但實際上,這些標籤可能正在限制我們的發展。
讓我們來談談這個問題。
⸻
標籤的優點(以及為何我們如此依賴它們)
首先,為什麼我們在威卡中這麼常用標籤?如果威卡強調的是直覺、實踐與個人連結,為什麼我們還是這麼熱衷於為自己分類?
如果你是威卡新手,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標籤,可能就像找到了歸屬感。
你讀到「綠女巫(Green Witch)」的定義,瞬間產生共鳴——「這不就是我嗎?」 你熱愛植物,與大地有深厚連結,喜歡運用草藥與自然魔法。
標籤提供了一種認可感,彷彿在對你說:「你屬於這裡。」
試想一下,你走進書店,對店員說:「我想找一本關於威卡的書。」
這範圍未免太大了吧?但如果你說:「我對綠巫術(Green Witchcraft)感興趣」,那就立刻有了方向。
標籤幫助我們從大量資訊中篩選出適合自己的內容,這對學習來說至關重要,畢竟威卡是一個龐大而多元的體系。
巫術擁有深厚的歷史,而某些標籤則承載著這份傳承。例如,「樹籬女巫(Hedge Witch)」這個稱呼源自「穿越樹籬」(hedge riding)的概念,意指靈魂旅行;而「傳統威卡(Traditional Wicca)」則與嘉德納(Gardnerian)及亞歷山大(Alexandrian)等派別的系統相關。
這些標籤不只是描述我們的實踐方式,更訴說著它們的起源與背景。
⸻
但是,標籤真的對我們有幫助嗎?
雖然標籤能幫助我們確立方向,但它們同時也可能變成束縛。
你是否曾經覺得,當你選擇了一個標籤後,似乎就被困在某種期待之中?
例如,廚房女巫應該專注於食物魔法,綠女巫則應該以植物為中心。但……如果一個綠女巫也熱愛儀式魔法呢?如果一個廚房女巫對占星和塔羅牌情有獨鍾呢?
標籤會讓人覺得「應該」遵循某種特定方向,而這種期待往往會扼殺探索的自由。
沒有什麼比這句話更容易引發巫師圈的爭論了:
「你不算真正的某某巫師,除非你做了XX。」
是不是很熟悉?
• 「如果你不會靈魂出竅,你就不是真正的樹籬女巫。」
• 「如果你沒有加入共濟會式的聖殿,你就不算真正的威卡信徒。」
• 「折衷派的巫術施行者不夠嚴肅,根本不算正統。」
守門主義(Gatekeeping)是威卡社群中的一個嚴重問題。本來應該是一條共同的靈性道路,卻因為標籤而演變成「誰才是正統」的爭論。這種劃分不僅無益,還讓許多人感到被排擠。
巫術是一門流動的、個人的,甚至有點「雜亂無章」的藝術。
有些巫術施行者喜歡草藥魔法,但同時也進行靈魂溝通;有些威卡信徒偏好獨自儀式,但偶爾也會參加集體慶典。
然而,現代巫術界卻傾向於把所有東西都分類——彷彿你「只能」是這種類型的巫師,而不能兼具多種元素。
這樣的做法其實是一種錯誤,因為威卡的本質並不是讓人套進框架,而是讓人探索與成長。
⸻
所以……我們真的需要標籤嗎?
結論是:標籤本身沒有錯。
它們確實幫助我們入門,讓我們找到社群。但它們應該是工具,而不是枷鎖。
或許,我們應該改變提問方式:
「我是什麼類型的巫師 /女巫?」
「我與哪些能量共鳴?」
「哪些實踐對我來說最自然?」
「我如何在不設限的情況下成長?」
因為,威卡是一條旅程,而不是一個框架。如果我們能放下對標籤的過度執著,或許就能在魔法與靈性修行中,找到前所未有的自由。
⸻
你怎麼看?標籤對巫術來說是幫助還是阻礙?
翻譯文,圖片與原文引用自 Wiccan Chef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2112299420784966&set=a.122106983852784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