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小說家。這系列文章將分享我的本週創作進度、創作上的學習及相關感想,直到我真正完成小說的那一天。

本週字數破萬,來到10221。恭喜!
透過大綱來創作,比起從前完全追隨感覺、摸著石頭過河的創作方式,有更多理性的介入、而能更有結構,但相對的在情感與角色變化上,就要小心別落入「為了大綱而行動」的陷阱。
作者原發的感情,和大綱帶來的理性輔助,如今我感到缺一不可。尚在努力調和中。大綱讓我知道角色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而我心中真實的情感,則會化為角色的聲音和血肉。
讀《韓劇的世界》,這本書雖是討論電視劇製作,但也有許多關於編劇/故事創作的段落。其中關於故事架構,書中提到在設定人物時,針對故事的核心命題,提出正方/反方/中立方三種立場,為每個立場設定人物群,就可以勾勒出故事角色的大致輪廓。
例如寫一個「公平正義很重要」的故事,正方支持「任何人都應被公正對待」,反方支持「人應不擇手段取得最大利益」,中立方支持「在不同情境有不同立場」。於是,我們可以安排主角一是熱心公益、為冤案奔走的警察;主角二是透過踐踏他人,而在組織爬到高位的企業家;主角三是平時守法,但會塞紅包給醫生提早看病的民眾。這三個角色各有關係人,如此就形成了角色的群組。他們之間的故事,會自然而然圍繞著「公平正義」的主軸開展。
為什麼故事需要主軸呢?有作家分享,那是因為我們想在讀者心中「留下一點像是刻痕的東西」。當然純粹娛樂的作品也很好,但如果能多留下一點什麼,也不枉這些坐在電腦前、面對故事的時間。
說回大綱。有了大綱後,我更能感覺到劇情結構的起伏,更容易有「最近的情節是不是太平淡了?」這類的感想。而寫的字數一多,回顧時也會對目前為止的內容產生新的想法。比如:伏筆安排是不是太早了?人物關係是不是太複雜了?心中油然生出想大改的衝動。
然而,根據閱讀過往作品的經驗,我相信:寫作時應該懷抱信仰。那信仰是相信自己在寫的東西自有價值,相信完成一部作品自有價值。至於作品真正是什麼樣子,等完成作品之後,重新讀過,總會有新的視野和發現。真要大改,就到時候再說吧。
所以,只管相信、繼續努力吧——我要完成我的作品。畢竟沒有完成的作品,比寫得不夠好的作品更可惜。
不管結果如何,繼續寫吧。這是我這輩子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