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創立於丹麥的樂高(LEGO),發展至今近90年,在發展初期幾乎無人料想到其產品對於成人,能夠像對於兒童一樣具有吸引力。除了玩具外,還跨足不同商業領域,包含電影、遊戲、主題樂園等。樂高是丹麥最有價值的公司,也是全球最賺錢的玩具公司。它的2018年全年收益為55億美元,盈利為16億美元。2015年,樂高更曾一度取代法拉利成為Brand Finance所評選的「世界上最強大的品牌」。
樂高創辦人 奧勒·克里斯蒂安森 ( Ole Kirk Christiansen ) 原本是名木匠,專門製作家具。然而,1930 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讓他的事業舉步維艱,在妻子過世後,他獨自扶養孩子。某天,他利用製作家具剩下的木材,做了一隻帶輪子的木鴨玩具,孩子們愛不釋手。他意識到,也許木製玩具能開創新商機,於是在 1932 年轉型,專注於木製玩具生產。
1934 年,公司正式取名為「樂高」,這個名字源自丹麥語「leg godt 」,意思是「玩得好」。1947 年,樂高開始生產塑膠玩具,並在 1958 年推出經典的積木系統,為後世奠定基礎。 樂高的成功不僅來自於積木,更來自於故事,它賣的是創意與想像力。1990 年代末至 2000 年代初期,樂高歷經兩次重大危機,追根究柢,三位設計師認為是因為當時公司偏離原始核心價值太遠。不知曾幾何時,技術成為重心,色彩跟許多元素都變得太過複雜,創意「過頭」,整個公司受到極大傷害。
為了挽救局勢,公司決定化繁為簡。「影響公司表現起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回到傳統價值與優勢這個決定。我們曾害怕認清自己的強項,然後全心發展,我們退縮猶疑,以為全世界的小孩都追求複雜技術的新產品,結果導致 90 年代末期,生產出一堆偏離樂高核心的產品。」
面對困境,曾經樂高跑得太遠,超出了邊界 ── 也可以說,太逃脫。而如今,他們學會系統化地探索積木概念的極致,把焦點放在一個簡單而重要的事實:孩子們仍喜歡玩積木,父母仍樂於為孩子購買好的玩具。
時間來到 2009 年與 2010 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樂高卻是異軍突起。許多父母顯然以為孩子不該承受金融風暴或失業問題的陰影,而遊戲積木是他們熟悉的選擇。
你總是不缺對手,而當然,你的成功他們都看在眼裡。往前看,競爭迎面而來。我們仔細觀察當中的強力對手,他們如何推出產品?我們也不斷抓緊社交遊戲脈動。別忘了,我們會把競爭產品買來玩,也會追蹤其營業指標與市場占有率。
創新一途,往往是把既存事物加以融合,創意因而是取樣、綜合、中介、連結—也許是汲取某個源自美國或南韓織物,讓它能被丹麥市場接受。創意無非重新想像既有的知識與經驗;就像愛因斯坦曾意有所指:「你無須一一交代你每個點子如何而來。」
樂高從丹麥一個小鎮出發,歷經戰爭、科技革命、文化變遷,依舊屹立不搖。它所堅守的,是玩具世界最基本的「最小粒子」,就像原子般穩固卻變幻無窮。樂高的創新,不是無止境的突破,而是在傳統中尋找新可能。它明白,真正的創意不是推翻一切,而是讓過去與未來相遇,讓想像力在既有框架內無限擴展。
一如樂高的座右銘「Det bedste er ikke for godt 」(只有最好的才值得),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種信仰。它提醒我們 : 在追求創新的路上,不要忘記最初的熱愛與價值。真正長久的成功,不是無止境地追逐潮流,而是找到核心,深耕其中,讓創意持續發光。
資料參考 : Wiki、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