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友,一個出身鄉野漁村的孩子,在貧瘠的土地上靠天吃飯,學習過程滿是挫折。他非名門望族,亦無傲人學位,但面對生命的無常、苦難與病痛,仍持續精進自我,豐厚強大的心靈。九〇年代初,房地產讓他賺飽了荷包。卻在同時,要命的心臟病險些奪去他的生命。大病初癒,他思索著生命的意義與奮鬥的目標,為了實現他對善、愛、美的嚮往,以及對自我生命的探索——創立「誠品」,並經歷了長達十五年的虧損。然而他無怨無悔,期待將誠品打造成台灣最傲人的文化資產,並踏出台灣,成功將誠品帶往海外。
「長期以來,香港的書店都做不起來,很高興誠品進駐香港,我們對它有信心!」
台北香港經濟文化辦事處主任梁志仁表示。而這一步,不僅是香港文化圈的大事,也是吳清友圓夢的關鍵時刻。
35年前,吳清友創辦誠品書店時,想要「創造一個華人文創事業的領導品牌」,繼去年中國蘇州店動工,今年誠品香港店開幕,都朝著吳清友的夢想邁進一大步。凌晨三點半,台北市東區,在黎明破曉前的寧謐中,亞洲唯一的二十四小時營業書店、仁愛圓環旁的誠品敦南店,透出溫暖的燈光。店內三兩成群或獨自一人,在古典樂聲中埋首書堆。
一對打扮時髦的男女低語說著廣東話,「 到(敦南)誠品買書,已經是我來台灣的固定行程,好像也是一種文化時尚!」張大輝是香港室內設計師,此次本是專程來聽英國搖滾樂團「電台司令」演唱會,但凌晨仍抽空來享受書香氛圍。
1989年創立的誠品,目前集團兩大事業體,一是以書店事業為主體的「誠品」,另一個就是主導商場與餐飲部門的「誠品生活」。
翻開財報,去年誠品每股盈餘達到三.一七元,而誠品生活也高達五.三五元,今年三月,「誠品生活」掛牌興櫃,更維持掛牌價156元以上的高價位,是生活產業的明星股。
只是,誠品看似名利雙收的現況,卻是吳清友披荊斬棘一路闖關的成果,歷經連虧十五年的困境、三次生死交關的大手術。誠品之於吳清友,不僅是事業、理想,還是他用生命去經營的志業。
吳清友 ,患有家族遺傳心臟病,出生台南市將軍區平沙里,舊稱「馬沙溝」的小漁村,他人生路上一直在拚搏,跟老天爺搏時間,奮力拚事業。很難想像,這個西裝筆挺,經常穿著卡其褲的文人仕紳,也有血氣方剛的年少輕狂時代。
他在五位男孩中排行第四,從小受到父親吳寅卯的嚴格教養。生長於日治時代的吳寅卯,讀到高等科(相當現在高中學歷)畢業,是鄉里中難得精通日文、漢文的人才,曾擔任過國小老師,後來在李聖宮開私塾,免費教導鄉人與貧童識字。
吳寅卯後來務農,擁有大片農田與魚塭,家境小康。吳寅卯為人善心,經常在大旱時開放自家水井供鄰人取用。
「老一輩的人大多喝過吳家的井水!」
「在馬沙溝,談到吳老先生,大家都是非常敬重!」同是馬沙溝人的頂鮮一○一董事長周文保表示。住在吳家祖厝隔壁,幫忙照看吳家產業的榮原中藥房老闆,七十多歲的邱榮原,笑說現在身高188公分的吳清友,從小就已高人一等,大家都喚他「ㄌㄜˋ腳友」。在長輩心目中,吳清友頭腦聰明,放學後會幫忙農事,頗受疼愛。
吳清友自稱「曾是家中唯一的壞孩子」,青少年時期因為打架常被警察、教官約談的問題學生,還惹惱吳寅卯要與他脫離父子關係。
「其實他也沒壞到哪裡去,只是他比較重義氣,一看到朋友被欺負,就忍不住出手相助啦!」邱榮原幫他解釋。
為了收斂吳清友的心性,台南高工三年的寒暑假,吳寅卯都要吳清友到佛寺去靜修打禪。於是台南關仔嶺、旗山月世界的佛寺中,都有他短期靜居的身影,村人也發覺他日益穩重。
跨過心性關卡的吳清友,也在學業力爭上游。高職畢業後,吳清友為了考二技,到補習班苦讀,前後考了三次才拚上台北工專機械科(現為台北科技大學)。
吳清友初出社會,曾在高職當過老師、待過皮包工廠,但後來發現自己對業務有興趣,才進誠建公司賣起廚具設備。他的口才好,善於站在對方立場分析從交易中可以得到什麼好處,說服別人,做成生意。此外,他還積極開創新通路,喜歡逛書店的他,靈機一動,把高檔餐具從餐廳賣向中大型文具店,如此的敬業態度與勇於創新,受到老闆賞識。後來老闆考慮西進發展、赴港定居,把公司賣給當時三十一歲的吳清友,讓他從夥計變老闆。
1988年,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症的吳清友與死神擦身而過,那年他三十九歲,赴香港動第一次心臟手術。當時吳清友開了五個多小時的手術,心臟曾一度停止跳動,經過大量輸血搶救,才從鬼門關走出來。
在「大刀」下闖過生死關,恐懼成為吳清友堅持的力量。從小喜歡看書的他,覺得書店事業正符合他的理想。由於父親一生教誨他們「誠」字的重要,因此創立書店即以「誠品」為名。
原本吳清友就準備一筆錢,打算賠五到八年,但沒想到除了98、99年曾小賺之外,誠品幾乎賠了十五年。
「其實,吳先生有浪漫的理想,同時也是精明的生意人,他在前一年的十月大約就能掌控隔年的盈虧幅度,所以這十五年賠錢,其實都是因為盈餘拿來不斷展店所致。」一位老臣表示。
這段時間,沒有集團背景的吳清友阮囊羞澀,只得對外募資,包括國巨董事長陳泰銘、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與高鐵董事長殷琪,都出手相助。
然而,誠品長期交不出漂亮的成績單,股東陸續抽資,陳泰銘曾對媒體坦承:「誠品是我不願面對的賠錢投資!」在誠品最低潮的時候,連辦個尾牙,都被股東拿著麥克風當場揶揄:「在我印象中只有賺錢的事業才有尾牙,不知道誠品怎麼敢花這個錢?!」
即便在最困頓的時候,吳清友都沒有想過放棄,他拿著厚厚一疊計畫書四處找銀行、金主,員工私下都認為他是籌資高手。
秉持著這樣的使命感,大部分股東與他理念相合力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在誠品最困難的時候對他說:「吳清友不要怕,繼續開就對了。」童子賢跟吳清友是台北工專校友,他接受本刊專訪表示:「多虧吳董的堅持,如果沒有他撐過那些關卡,台灣不會有誠品這個文化風景!」
在吳清友的堅持下,誠品分店一家一家地開,書種越來越齊全,達到市場規模,加上商場發揮效益,一九九九年一度轉虧為盈,更在2002年,搶下台大醫院地下街的經營權,每天的現金收益,解決誠品財務困窘的燃眉之急。
04年,吳清友女兒吳旻潔從英國畢業回國,隨即進入集團,07年底接下執行副總的位子。表面上,接班布局已經完成,但在枱面下,其實曾經醞釀理想與現實、書店與商場,及老臣與女兒的兩個路線之爭。
當時,誠品沒有一人贊成,「統一抽成9%,怎麼可能賺錢?」最後是吳清友一句:「在台北市信義計畫區這種精華地段,怎麼可以沒有書店?」
06年,他又赴港動過一次心臟大刀,再度與死神交手,當時吳旻潔已進入誠品上班,她回想:「動刀麻醉二十小時,藥效退後他醒來,醫生要了解他是否意識清楚,他拿起筆,寫下『誠品萬歲』,當時媽媽看了說,『還是沒變,沒事了』。」至今,吳家仍保留這張字條。
吳清友大難不死,誠品經營也漸入佳境,沒想到吳清友挑戰一關又一關,09年五月,愛子吳威廷的猝死,讓吳清友飽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慟。
總在人生路上不斷闖關的吳清友,年過六十,重新找到誠品的國際化之路;在此同時,他也繼續跨業,與富邦蔡家標下了松菸文創園區的BOT案,進軍飯店業。
誠品不是等企業獲利後,再來盡社會責任,而是一開始在營運模式中,就思考誠品對於人、社會、城市、文化與產業的價值。這樣的價值觀,與一般企業有所不同。他們眼中的「利」,不只是財務上的數據,還有價值上的,無論是利他、利己,還是近利、遠利,都要納入決策時的考量。
吳清友堅信:「不管經營任何產業,事業的根本是建立在對人類社會有益之上,企業的存在若能讓他人有 Benefit(利益),才有可能談久遠。」 企業談的「利」,應該是哲學層次的利他,不能單指經濟性的 Profit(利潤),若擇一先行,要先利他,先利社會,企業才能得到的利潤。」
他一生都奉行這樣的理念,他也強調,不只誠品這麼做,不少基業長青的企業都存在這種特質,例如默克藥廠創辦人之子就說了默克的經營哲學:「醫藥是為了病人而存在,而不是為了利潤;利潤只是隨之而來,如果能牢記這點,永遠不必擔心沒有利潤。」
資料參考 : meet eslite、《之間: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的生命之旅》、business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