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初,美股在創下歷史新高後開始面對宏觀不確定性的交叉壓力,兩位來自華爾街的重量級人物同步發出警訊,引發市場高度關注。花旗財富管理(Citi Wealth)首席投資長 Kristen Bitterly 公開表示,「目前不會再投入更多資金到股票市場」,而瑞銀(UBS)美國首席策略師 Jonathan Golub 則警告,消費者支出正在放緩,將對 S&P 500 未來盈餘構成壓力。這些來自資產管理規模以兆計的機構訊號,絕非單純評論,而是反映對宏觀經濟、企業獲利與市場估值的深度憂慮。對專業投資人而言,解讀這些訊號的核心關鍵,在於系統性地回應以下十個問題,並據此調整投資策略。
首先,花旗財富投資長為何建議暫停增配股票?根據 Kristen Bitterly 的說法,主要原因在於目前股市估值偏高,與企業盈餘成長不對稱。截至 2025 年 3 月,S&P 500 的本益比高達 21 倍,遠高於過去 10 年平均約 17.5 倍的水準。她認為,若企業盈餘未見顯著上修,股市上行空間有限。此外,聯準會延後降息、地緣政治風險持續,也令市場更易受突發性事件衝擊。
第二,這是否意味著花旗全面看空股票市場?答案是否定的。Bitterly 表示這是一項戰術性調整(tactical move),目的在於降低短期波動風險並提高資產靈活性,而非長期看空市場。花旗仍建議採取「槓鈴策略」,保留部分防禦型股票與收益穩定的非傳統資產。換言之,此為階段性風控行為,而非徹底撤離股票。第三,與其他大型機構相比,花旗的觀點是主流還是逆勢?觀察摩根大通(JPMorgan)與高盛(Goldman Sachs)等機構預測,可以看出分歧加劇。JPM 預期 S&P 500 在 AI 效率提升帶動下,有望於 2025 年底上看 5,200 點,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策略師 Mike Wilson 則持續保守,認為當前的估值上漲缺乏實質盈餘支持。這種多空分歧反映市場的不確定性也正快速升溫。
第四個核心觀察來自瑞銀的 Golub,他指出消費者支出降溫已開始壓縮企業營收。2025 年 1 月與 2 月的零售銷售年增率僅為 1.2%,顯著低於過去平均水準的 3%。同時,美國信用卡違約率創下 2012 年以來新高,消費者信心指數(University of Michigan)也由 2024 年底的 78.4 跌至 2 月的 69.8,顯示支出意願正在惡化。對依賴消費動能的產業,這是一項實質警訊。
第五,消費放緩對 S&P 500 的影響有多大?根據統計,消費相關產業佔 S&P 500 市值超過 10%,其中包含 Amazon、Nike、Starbucks 等大型企業。而服務業間接依賴家庭支出,若需求進一步疲軟,將形成「盈餘下修→估值壓縮」的連鎖效應,對指數整體表現構成下行風險。
第六個投資關鍵是:資金從股市退出後流向哪裡?花旗與瑞銀均建議提高對固定收益資產的配置,尤其是投資等級公司債,當前殖利率超過 5.3%,在高利率環境下提供相對吸引的風險調整報酬。此外,私募信貸、基礎建設資產也被視為可對抗股市波動的避風港。
第七,從估值指標來看,市場風險是否已顯著提升?截至 2025 年 3 月,S&P 500 預估本益比達 21.4 倍,而歷史平均僅為 17 倍。同時,Shiller CAPE 指數約為 32,歷史上這一水準常伴隨未來 5 年內報酬率顯著下降。若企業盈餘未能持續超預期,市場可能快速重新定價。
第八,宏觀經濟如何加深機構的保守立場?目前美國通膨壓力仍未顯著緩解,服務業通膨維持在 3.5% 以上,聯準會已將降息時點延後至 2025 年下半年。同時,非農就業成長放緩至每月約 14 萬人,GDP 年增率預估也從 2024 年的 2.4% 下修至 2025 年的 1.7%。這種宏觀背景難以支撐高估值市場持續上行。
第九,2025 年的企業盈餘預期是否出現修正?根據最新預估,S&P 500 全年每股盈餘(EPS)由原本的 252 美元下修至 245 美元,主因來自消費類與週期性產業的毛利率壓縮。若企業未能提供正向的未來展望,恐進一步壓抑市場本益比。
最後,個人投資人應如何因應這些機構風險提示?全面出清股票未必必要,但可考慮轉向低波動、防禦型產業(如公用事業、醫療、民生消費)或增配高股息價值股,提升資產穩定性。同時,也可提高現金部位,或考慮配置短天期固定收益商品,以因應潛在震盪。
總結來看,花旗與瑞銀並未預測市場崩盤,但他們同步提出的審慎態度顯示:當前市場處於估值偏高、消費疲弱與利率維持高檔的多重交叉風險之中。對專業投資人而言,當下最重要的,不是過度冒進,而是保持資產配置的紀律與靈活性,並優先考慮基本面穩健、現金流充沛的標的。2025 年的獲利空間依舊存在,但將只屬於準備最充分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