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
《暗店街》描述一位失去記憶的偵探Guy Roland踏上尋找自我身份旅程的故事。沒有過去可供依靠,他只能透過零碎的線索、陳舊的照片和模糊的記憶一點一點拼湊出自己的過去。讀者隨著主角抽絲剝繭的同時,一直在主角心中的問題也會在我們的心中油然而生―「我究竟是誰?」
一個人的存在究竟由什麼構成?
是名字、記憶,還是他人對我們的描述?整本小說瀰漫著一種詭譎而迷離的氣氛,現實彷彿是漂浮不定的,彷彿只要稍不留神,就會被時間的迷霧所吞沒。而這正是作者Patrick Modiano的厲害之處, Modiano筆下的世界既疏離又親密,過去像幽靈一般徘徊在每個角落,讓人無法確定什麼才是真實。
如果一本書中有個元素出現了不只一次,可能是巧合,但如果一再出現,那一定是刻意安排。
有趣的是,書中有些細節一再浮現,彷彿潛藏著某種線索,燃起我的好奇心,讓我忍不住細細探究其中的深意。
作品的前半部,當Guy Roland拿到了一張照片,他在心中暗暗的想著照片中其中一人好像是自己,於是陸續問了三個人「你不覺得他像我嗎?」
這是個耐人尋味的細節,一個完全「失去記憶」的人,彷彿與過去的自己完全地切割,Guy Roland看著照片中的那個彷彿是自己的人,既熟悉又陌生,這是最絕望之處。
再者,另一個動人且令人迷惑的元素是「古怪的時期 (strange time)」,作品中三次明/暗示主角與朋友們「生在一個古怪的年代」。當主角漸漸回憶起了那段失去的記憶片段,那個被稱為的古怪的年代正是二戰時期的歐洲。
德軍佔領法國期間(1940-1944),法國社會經歷了劇變。許多家庭被迫逃離,尋找庇護或逃避納粹的迫害。在這段動盪的歷史背景下,無數人失去了家園和親人,留下了深刻的創傷。對於小說中的人物來說,這段經歷成為了他們記憶中的空白或碎片,Guy Roland的身份認同受到這段歷史的影響,記憶被戰爭、流亡、迫害等情節所扭曲和侵蝕。
閱讀《暗店街》的過程中,我不時會想起電影《記憶拼圖》(Memento)和《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的片段,這種對於自身記憶難以掌握且難以信任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以及探討身份的脆弱與記憶的欺瞞。
這本作品虛虛實實地穿插,而真相的全貌究竟長成怎樣,又或者如《記憶拼圖》,尋找自我是人生一輩子的事,正是尋找自我的過程才使得人生富有意義,所以到了作品尾聲,Guy Roland將繼續踏上尋找Freddie的路途,尋找自我,這將永不停歇。或許Guy Roland也知道,因為在本書的中段,當Guy Roland要從Jean Michel 的家離開時,他想像著那深藍色的走廊和粉色綠色段子的客廳,他知道Jean Michel一定會在一次拿起話筒,聆聽那個殺害好友的兇手的聲音,不厭其煩地….
備註: 這次我讀的是英文版本(penguin modern classics),我很喜歡英文的翻譯風格,儘管保留了原本法文元素使某些部分內容較難理解,但它保留也讓文本保持了獨特的韻味。相比之下,時報出版的中文版翻譯得非常出色,在易讀性與原文的優美之間達到了完美的平衡。
✨ 歡迎按讚、留言與我討論關於此書或此書相關的概念與想法!
✨ 歡迎來逛逛我的 Instagram 閱讀人森 @justreadwithme_ ,今年也開了新的帳號紀錄原文書閱讀 Polly | Bookstagram @pollyreadings,歡迎書友們一起同樂!
✨ 我的GoodReads帳號在這邊: pollyreadings,歡迎有的書友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