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肅獵犬🐶午安🐾這篇的商業戰寫得太精彩,所以我要分兩篇回你😂
這一章看完,有一種很明顯的「樓層轉換感」:前面幾回我們都待在機台旁、產線邊,看一號怎麼把 code 寫滿、怎麼幫迦德從鬼門關拉回來;到了〈合作〉這一話,你直接把場景往上抬了一層——從寫程式的人、裝機的人,拉到談增資、估值、展會聲量的人。
前半段那個「不起眼卻管制嚴格的小房間」很有味道。以前一號的實力是鎖在這種角落裡,只有幾個研發知道;這一章一走出門,林義銘當場拍板:三彩、同盛、迦德三方各出小組,和樹的小倉庫直接升級成試驗基地。那個倉庫原本只用了十分之一空間,如今變成「未來擴廠候補+AI 試驗場」,技術從密室 demo 變成可以複製的場景,這個轉折非常順。
技術線這裡,我特別喜歡你怎麼處理「一號」跟「AI 風口」的關係。林義銘一句:「你們是不是已經大量使用 AI 來寫程式?」其實是把外界的常識疑問丟進來。李大同給的回答也很聰明:不是說「我們有神秘天才」,而是說「我們有自研的程式專用小模型,先養了一大堆程式庫,讓工程師抽模組組裝」。既替一號找到合理外衣,也順勢接上這兩年到處在吵的「小模型」「垂直應用」。讀者知道那背後是超規格的 AI,故事裡的人則只看到一個「效率很高的工具」,這種雙層讀法很過癮。
後半段直接開啟資本局,節奏也抓得很穩。林義銘先問「要不要籌資」,再用兩三句話拆解舉債與增資的差別,尤其那段:
原本幾百萬資本額,加上今年一兩千萬的生意,頂多值幾千萬;
但如果照 AI 技術重新估值,變成幾億、幾十億都不意外。
這段等於是把「愚者金字塔」裡另一層裸露出來:同樣一家公司,在不同樓層被看,身價完全不同。現場做事的人,只看到「一年賺幾百萬、一千萬」;資本市場看的,是「你這顆技術籌碼在未來幾年的位置」。這一刀切下去,整部作品的格局又被往外推了一圈。(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