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 VISA、MasterCard、發卡銀行、收單行與手續費等的關係,解密一筆刷卡交易背後的完整金流結構。
一、前言|為什麼需要關注金流流程?
在百貨公司刷卡的瞬間,店員表示付款成功,手機跳出提示你這筆交易多少。你是否思考過:「這筆錢是怎麼從你的帳戶到店家的帳戶呢?」、「VISA、MasterCard、JCB等貼紙代表什麼角色?」、「為什麼有手續費?手續費給了誰?」每一筆刷卡交易背後,實際上經歷了多家金融機構、交易的授權跟金流節點的流動。這篇文章將完整解析信用卡刷卡流程、VISA 與銀行的關係、商家何時拿到錢?手續費怎麼分?有哪些參與者?資金怎麼流動?又是誰承擔了風險?
二、一次搞懂角色關係|誰參與信用卡交易?
在刷卡交易中,主要參與角色與功能如下:
- 發卡組織 / 清算中心:Visa、Mastercard、JCB 等「發卡組織」與「清算中心」,他們本身不發卡,與發卡銀行、收單銀行簽約,授權其使用品牌發卡並接入清算網絡中。
- 發卡銀行:如中信、國泰、玉山等銀行,負責發卡並先行墊付資金,承擔消費者違約風險。
- 收單銀行:與商家簽約,提供收款授權、設備、後台,並負責最終將金流終撥給商家。
- 持信用卡消費者:向發卡銀行辦理信用卡,並進行交易消費。
- 特約商店:與收單銀行簽約,取得刷卡收款資格與設備。
角色之間的互動關係:
- 發卡組織與發卡銀行簽約 → 授權發行該發卡組織的信用卡。
- 發卡組織與收單銀行簽約 → 授權其對應品牌的收單交易。
- 消費者向發卡銀行申請信用卡 → 獲得信用卡,並定期繳費 。
- 商家向收單銀行申請成為特約商店 → 取得刷卡機或線上金流。
- 消費者至特約商店消費 → 刷卡後開始金流傳遞與授權。
三、交易流程與撥款時間詳解|信用卡刷卡後錢去哪?
當使用者在特約商店刷卡,實際流程如下:
- 商店回傳刷卡資訊給收單銀行
- 收單銀行傳給清算中心(如 Visa)與發卡銀行做授權
- 發卡銀行確認金額與額度後授權通過
- 授權成功,商家收到交易成功訊息,使用者的帳單也會產生一筆紀錄
刷卡完成瞬間金流不會立刻入帳,刷卡日依據為T日,接下來的 T+2、3日中,會進行清算結算:
- 收單銀行、清算中心與發卡銀行三方開始帳務紀錄的交換與確認。
- 發卡銀行的帳目扣除手續費,並分配給發卡銀行、清算銀行、收單銀行。
- 清算中心提供資訊整合、核對與交易驗證。
- 收單銀行後收到扣除手續費的費用後,撥款給特約商店錢。
- 消費者會在發卡銀行收到帳單,並繳納。
T+3 的延遲並非技術問題,而是商業與風險控制分配的結果。
- 拿到消費者的信用卡前,發卡銀行須墊款,他承擔最大的風險最高,所以可以獲得最大的手續費(約的1.5%,依據實際狀況而定)
- 收單銀行與清算機構提供基礎設施,拿取中間的手續費(合計約0.5%,依據實際狀況而定)
- 商家最終收到的款項為淨額(約97%,依據實際狀況而定)
四、延伸提問|刷信用卡常見問題解析
刷卡為什麼要等三天才能撥款?刷卡為什麼不能即時撥款?
- 主要來自於風險管理。為了有效防堵詐騙、退刷與爭議交易的風險,發卡銀行需保留數日的緩衝期。這段期間內,各機構進行授權核對與清算處理,同時降低資金誤撥與風險承擔的可能性。
為什麼海外刷卡手續費比台灣高?
- 發卡組織與銀行必須承擔更高的成本,因此相對收取更高的手續費以支應整體運營。
Visa、MasterCard、JCB 是信用卡嗎?
- 消費者手上的信用卡,實際是由發卡銀行(如中信、台新、國泰等)發行,而這些銀行必須先與發卡組織Visa、MasterCard、JCB 簽約,才能透過他們的網路完成授權與清算流程。因此,機構屬於國際發卡組織與清算機構,例如:卡片是中信發行,須透過 Visa 等清算中心來完成跨機構的資料交換與資金結算。
六、信用卡流程結論|理解刷卡交易背後的運作邏輯
一筆看似簡單的刷卡交易,其實是由多方參與者協同完成的金流合作網絡。
Visa、MasterCard、JCB 並不是信用卡的發行單位,而是國際清算與交換標準的訂定者。真正負責發卡並承擔風險的是發卡銀行,而收單銀行則肩負協助商家收款與對帳的角色。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來看,金流介面看似只是按鈕或一個表單欄位,但其背後實際牽動了多方協作、風險配置、資訊交換與資金清算的完整網絡。每一個環節都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的基礎設施。
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理解刷卡交易背後的授權、清算與結算流程,同時清楚掌握每一方的角色與分潤結構。相信這樣的知識有助於產品設計,更有助於我們在思考支付策略時做出更全面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