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15
天氣:又晴又雨的奇怪天氣
重拾對生活抱有期待的心情,提醒著我,原來自己是如此幸福。
首堂課結束後,返家就迫不及待按照做法,在自家後院也如法炮製種起兩大盆稻苗。由於春天的陰晴不定,自己打趣的依下種時的天氣,將一盆稱小雨、另一盆則叫小晴。時不時看看它、澆澆水。ㄧ週後,翠綠的稻苗從土壤探頭而出!忍不住用手心撫摸稻苗的嫩葉,好柔軟呀!觸感舒服極了!瞬間充滿愉悅的感受,生命果然帶來無限喜悅。
OS:但要種在哪還是個大問題呢!目前仍無下策,得認真思考才行啊...
時隔二周,終於又到水稻班上課的日子。一掃陰雨連綿,這天是個好天氣,前往慢島的路上,我刻意繞道鄉間小路,看見睽違已久的陽光、藍天和鮮綠稻苗,心情真不錯。
上午是講座,由賴青松大哥分享創辦「慢島生活」的心路歷程。由於和深溝這片土地擁有血脈鏈結,夫妻倆便決定在此扎根友善耕作,一晃就是二十多年。從外界回頭關注土地時產生的距離感,起先看似是阻礙,爾後卻替地方帶來全然不同的視野。無論在地或外地,人們透過充滿意識的自我行動,在真誠交流中,凝聚形塑能互相照顧的社群。
聽著青松大哥分享農友的故事,我思考所謂「半農半X」,或許就是在放下社會訂定的不成文生存規則後,選擇回到如農業時代一般,真實而純粹的簡樸生活。在此歸零的心境下,不管有無務農經驗、是老手或菜鳥,只要願意捲起衣袖和褲管,無論付出多少勞力、運用何種方法,都必有所獲。我想,就是農業這般刻苦堅實、從無到有的過程,才能深刻體會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成就與滿足。當個人行動有了意義及價值,久了,必養成凡事先靠自己而不一昧仰賴他人的處事慣性。農業生活的單純,導引身心重回舒坦鬆弛的狀態,阻絕干擾、忠於自我,以充滿信心之姿對人生做出新的抉擇。
在回歸一切的同時,也就不難想像,農業之外,內心湧現的「X」,會是多麽自然。
講座結束後,青松大哥帶我們在村裡繞繞。步出慢島彎進穗穗念旁的小巷,一路觀察田裡各式秧苗:高的、早的是「粳稻」;矮的、慢的是「秈稻」。而農人對田區的維護與治理,是小心翼翼或不拘小節,也能從細節看出各自性格。「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看似同樣的稻田竟有如此區別!輾轉走了幾個街區,抵達深溝村信仰中心-「三官宮」。主祀掌管天、地、水的三官大帝,為務農者「靠天吃飯」的重要依託;青松大哥更補充早在聚落形成以前,舊名「蔗廍」(製糖場所)的深溝是宜蘭種植甘蔗的主要區域。正當大家聽得入迷,突然間,原本豔陽高照的天空瞬間烏雲密佈、雷聲四起,一陣狂風暴雨快速襲捲而來!大家連忙撐起傘、急忙奔跑回程,在被風雨徹底淋濕前返回基地。
中午短暫休息過後,雲雨消散、天空始而放晴。我凝視著風雨過後的天地,無論花草樹木萬物都變得清新、鮮明而乾淨,呼吸著格外新鮮的空氣,感受此刻的舒坦。
下午要到共有田區進行插秧前的人工整地作業。因為犁田過程中,受限於土地形狀、面積等因素,耕耘曳引機難徹底翻整每一處,且在機器來回操作下,齒輪會將田區邊緣的泥土壓得過於緊實,久而久之,田的中心和四方死角容易產生土深不均勻的情況,將不利於後續稻米的種植。所以,這時就必須改靠人力,利用鋤頭將周邊的泥土鏟鬆,再移至靠近中心的區域,後頭才能重新交付耕耘曳引機操作。大夥在文昌老師的指導下,在田裡快速分散四個角,手執鋤頭團結執行任務(有模有樣更像農夫了呢!)實際入田踩踏,多走幾回,用身體去感受,才發現泥土的分布確實相當不均!有些地方深、有些地方淺,幾處硬實、幾處鬆軟,開啟感官以體感獲得更深刻的印象。過程中更揪出不少藏在土裡的邪惡福壽螺,趕緊把它消滅掉,免得秧苗太早就被吃得精光。最後,為了讓土地擁有足夠養分,還施灑天然肥料「米糠」補充地力,期待能孕育出優質的稻作。
結束本日工事後,看著自己育成的秧苗,我早已迫不及待下週的大事:準備插秧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