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3月底,美國銀行股正面臨一波劇烈下跌,創下自2023年恐慌性拋售以來最糟的表現。不同於過去的流動性危機或系統性風險,此輪壓力主要來自於加劇的宏觀經濟與政策不確定性。對富途牛牛上的專業投資人而言,若想在這場風暴中保持領先,就必須正視以下十個關鍵問題,逐一拆解背後的風險與機會。
引發這波修正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所有國家實施全面關稅的新政策,重啟了全球市場對貿易戰的高度戒心。與以往的單一國家或產業針對性措施不同,此次政策全面施壓,市場擔憂貿易衝突升級將打擊全球經濟與資金流動,迅速引發銀行板塊重估。KBW銀行指數兩週內下跌超過8%,高盛、摩根士丹利與美國銀行等大型銀行自年初以來股價下跌6%至12%不等。從宏觀角度來看,銀行業對經濟周期極為敏感。貿易摩擦加劇令企業投資意願轉弱、資本支出趨緩,同時消費貸款成長也出現放緩跡象。高盛已將美國未來12個月內的衰退機率從20%上修至35%,指出企業與家庭信心正在下滑,對銀行未來的放貸能力與風險模型構成直接壓力。通膨風險則是另一重壓力。新關稅預計將額外推升美國核心通膨0.5個百分點,迫使市場重估聯準會的政策路徑。高盛最新預測聯準會將在2025年內進行三次降息作為「經濟保險」。儘管降息有助刺激經濟,但對銀行而言卻是利空,因為淨利差(NIM)將進一步遭到擠壓。在存款成本維持高檔、放款利率下行的情況下,銀行利潤空間將面臨進一步壓縮。
從企業層面來看,多數銀行正採取防禦性策略應對。Jefferies公布2025年第一季獲利年減15%,營收亦年減8%,反映整體經濟與交易活動的疲弱。高盛與摩根士丹利的財測也遭下修,主因包括企業併購、IPO與資本市場活動的急劇放緩。總體而言,放款減速、費用型業務萎縮與市場波動放大共同壓縮了營收與盈餘能見度。
就獲利面而言,銀行業面臨「量縮+價跌」的雙重挑戰。不僅貸款增速趨緩,手續費與投資銀行收入也受到政策不確定性拖累。S&P 500金融板塊2025年EPS預估僅能維持個位數成長,整體表現可能落後於大盤,導致市場信心持續低迷。
與2023年相比,雖然市場情緒相似,但本次銀行股下跌的本質有所不同。當年是系統性擔憂導致流動性危機與債務風險放大,2025年則是以宏觀政策與貿易風險為主的壓力,儘管沒有系統性崩潰的跡象,但複雜性與不可預測性更高,風險模型也難以準確捕捉全面變數。
展望未來,分析師普遍持謹慎態度。Barclays、摩根大通等主要機構均下調銀行業EPS預測與目標價。若貿易緊張持續、聯準會進一步寬鬆,銀行業將面臨長期的淨利差壓縮與收入乏力。加上併購案與上市活動凍結,機構與高淨值業務也無法提供支撐。
在策略上,銀行可望進一步壓縮成本、收緊放貸條件並延後資本支出。部分地區性銀行已收緊授信標準,國際大型銀行亦強化資產負債管理,進入保守經營模式。在缺乏明確政策轉向或貿易紓解之前,此趨勢預料仍將延續。
估值層面值得關注。雖然銀行股下跌後P/E看似具吸引力,但若盈餘下修持續,本益比將面臨結構性調整壓力。淨值比(P/B)與殖利率提供一定緩衝,但若經濟惡化或撥備增加,也可能衝擊派息與股東報酬。投資人須謹慎評估估值的可持續性。
面對高波動環境,建議投資人透過跨產業分散配置降低風險,如配置於公用事業、醫療保健與抗波動科技股等相對抗跌標的。同時,選擇資本結構穩健、收入來源多元化的銀行也有望相對抗跌。搭配ETF或多元策略商品操作,可進一步優化風險報酬比。
總結而言,這波銀行股下跌不僅反映短期情緒,更揭示了深層次的宏觀壓力與政策風險。對於專業投資人而言,唯有深度理解這些交錯的驅動因素,才能在混沌中建立清晰的策略判斷與資產布局。此刻,審慎評估、嚴格風控與動態調整,是應對風險、把握機會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