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是清明連假,在台灣是祭祖、掃墓的重要日子。身在異國的我,打通電話回家和爸爸媽媽聊聊他們回老家掃墓的事之外,他們隨後問了一句:「疑,加拿大人掃墓嗎?」
於是,霖感說來就來!這回抵達加國除了要把眼前美景收穫一番外,經過墓園,用虔誠尊敬的心走進去,觀察大家在墓園的舉止,和「加拿大人如何掃墓?」。加拿大沒有「清明節」也沒有固定的「掃墓日」,大家掃墓的方式、時間點也和台灣不同
舉例來說,加拿大人通常會在親人逝世的周年日(Death Anniversary)、感恩節(Thanksgiving,10月時),以及國殤紀念日(Remembrance Day,11/11)前往墓地悼念親人。
何謂國殤紀念日?
國殤紀念日是每年的11月11日,這天是加拿大紀念陣亡將士的日子,很多人會前往紀念碑或軍人墓園獻上罌粟花(Poppy)以表敬意,罌粟花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密切相關,在戰爭結束後,比利時的法蘭德斯(Flanders)滿是士兵的墓地,罌粟花開始在這些戰場上綻放,成為了紀念陣亡將士的象徵。
加拿大掃墓的儀式並沒有硬性的規定
,很多人會在春天或家族聚會時,前往墓地悼念親人,整理墓地,放上鮮花、蠟燭或裝飾品,向逝去的親人表達思念
。
在台灣,清明節是全家大小的共同記憶(雖然現在的清明連假大多都簡單的祭拜居多)。
台灣人會準備水果、熟食、紙錢、香燭,拿著香一起到祖墳前進行祭拜,這不只是對祖先的尊敬,也是一場家族團聚。大多人會趁這個機會整理墓地、除草、刷新墓碑字跡,以確保祖先的長眠之地乾淨整潔(祖先感謝您!)。
和加拿大的追思相比而言,台灣掃墓的場景彰顯熱鬧,尤其在公墓或山區墓園,四處都可以看到燒紙錢、點香拜拜的情景。雖然最近環保意識提升,大多人都改用鮮花素果祭拜,但清明祭祖的觀念依然不變。
這裡的墓園多設計成公園式,環境整潔、寧靜,沒有台灣掃墓時的香火與紙錢,通常只會看到家人輕輕地放上一束鮮花,靜靜地站在墓前回憶與親人相處的時光。
在加拿大,也有許多人選擇 火化後存放骨灰,骨灰可能會存放在墓園的骨灰堂(Columbarium),或者灑入湖泊、森林等地,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這種做法在台灣仍較少見,但在加拿大卻相當普遍。
台灣的清明節強調「慎終追遠」
,不只是個人與逝者的連結,更是整個家族的凝聚力展現
。而加拿大的掃墓文化則較為個人化、私密化
,沒有固定的祭祖日,人們依據自己的心情和時間安排來悼念親人,沒有過多的儀式,只在心裡懷念對方
。
這樣的文化差異,我覺得更像是反映了東方與西方對於「死亡」與「祭祖」的不同態度和價值觀。像是台灣人重視傳統,認為祖先庇佑子孫,所以台灣人掃墓帶有強烈的「儀式感」;但,加拿大則傾向於 「追憶而不執著於形式」,更重視的是內心悼念。
今天經過墓園(看牌子上的文字應該是基督教墓園),上面寫著這句話:「肉體會歸於塵土,但靈魂不滅」這塊紀念牌上寫了這首唯美的詩,也反映了西方人看待生命與靈魂的意義和思考。有人帶著狗前往墓地獻花,安靜地追思親人,除了花之外,西方人擅長撰寫悼念文章或信件,記錄自己對親人的思念,也是一種現代化的祭拜方式。
走進墓園內心感到平靜,想起那天好奇地問朋友,在加拿大會不會有很多人不想住在墓園旁邊,朋友回答這裡比較沒有禁忌,大多數人是可以接受的,然後他指著前方那棟大樓說:妳看!那棟是養老中心,旁邊就是一片公園式墓地,有人還開玩笑說,住完養老中心後直送隔壁墓地(太地獄梗了吧…)
不管是台灣的清明掃墓還是加拿大的悼念追思,我想無論身處何地,重要的是心意,而不是形式
。東西方文化在祭祀上雖然有很大差異,但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懷念已故的親人,讓他們的記憶長存於心。
🎈 狂賀!✧*。٩(ˊᗜˋ*)و✧*。感謝 方格子 vocus 編輯群 🎈
🎊昨天收到好消息「霖感在路上」在本次 Queen 方格女王:為女性而寫吧! 主題中得獎啦!!!因此會在下一期的【vocus方格新星】和【會員電子報】中看到我噢(歡迎合作廠商邀約🤣🤣🤣)!
目前有好多想法想分享給大家,但我需要時間整理整理~~
✨ 如果有什麼想探索的主題,也歡迎留言給我,我會盡所能分享給你✨
加拿大生存日記,現正上映中!
✍️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eriene.chen/
🍁加國の日記限動 → https://reurl.cc/5D9jo6
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