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世界各國的旅遊重鎮都對中國旅客的來訪採取越來越嚴格的態度,因為長時間下來,各國都發現,部分中國旅客在出國旅遊時,曾造成環境破壞、文化衝突,甚至違反當地法規──
日本觀光局這幾年就多次點名,中國遊客在富士山周邊留下大量垃圾,甚至違規攀爬封閉區域;泰國清邁知名的櫻花景點,每到花季就遭到中國遊客折枝拍照、甚至帶走花朵,導致泰國官方不得不設立圍欄並增加警衛巡邏。
2013年9月1日,中國旅客在瑞士少女峰高山景區隨地便溺引起公憤;2015年10月7日,中國遊客在埃及盧克索神廟刻下「到此一遊」,引發國際輿論譴責;同年12月5日,中國遊客在香港迪士尼因強行插隊、霸佔表演觀賞區域,與其他遊客發生衝突,甚至因動手打人而被警方逮捕。
2016年4月20日,中國旅客在新加坡環球影城因插隊問題與其他遊客發生爭執,甚至動手攻擊工作人員;同一年的5月15日,中國遊客違反威尼斯法規在聖馬可廣場餵食大量鴿子。2017年10月15日,中國遊客在韓國濟州島當地市場公然爭搶商品、拒絕排隊,甚至與店家發生肢體衝突,衝擊韓國觀光產業的秩序;同年11月21日,中國遊客因在澳洲雪梨機場與保全人員發生爭執,甚至吐口水辱罵警方,導致拘捕。
2018年6月12日,在馬來西亞的仙本那,就有中國旅客被抓到在海龜保護區內踩踏珊瑚、抓海龜拍照,讓當地政府不得不加強巡查,並研議限制中國遊客入場;同年7月14日,中國遊客在倫敦地鐵內因座位問題與當地居民爭吵,甚至推擠孕婦,遭到其他乘客指責。
2018年9月18日,中國遊客在法國羅浮宮因拍照問題與館方發生爭執,甚至在館內大聲喧嘩、影響其他遊客參觀體驗;2019年3月27日,泰國警方公開表示,部分中國遊客在普吉島當地租車橫衝直撞、無視交通規則,導致事故頻傳,因此不得不加強監控;同年6月9日,印尼峇厘島高級飯店發現中國遊客將房間內的家具、裝飾品打包帶走,事後要求賠償。
2021年7月10日,越南峴港當地政府因大量中國遊客使用偽造支付手段、逃避消費稅,對中國遊客祭出更嚴格的監控措施…
諸如此類的事件層出不窮,隨手一查新聞數不勝數,也因此讓中國遊客在國際上逐漸被貼上「蝗蟲過境」的標籤。
所以,談論「澎湖是否該開放更多中國旅客」這個問題,其實必須先問問,我們能否承受得住?資源有限的澎湖,能否負荷中國旅客帶來的大規模破壞?
澎湖的珊瑚礁生態、潮間帶生物,以及獨特的玄武岩地質,都具有脆弱性,一旦被中國旅客破壞,數十年都不一定能復原;而中國旅客慣性毫無節制的資源浪費,對於水資源、醫療、交通能量有限的澎湖來說,更會是沉重的超載。
爭取更多中國旅客,除了會讓原本來訪的其他遊客群無法真正享受美好的島嶼風光,更會嚴重影響我們在地居民的生活品質,而且,這還都不是最大的危害。
當前台海局勢的敏感與緊張,無須我在此贅述,在這樣特殊的國家安全環境下,開放中國旅客就必須更審慎評估影響。
中國本身經濟情勢就相當嚴峻,因此中國旅客的到來是否真的能創造經濟上的收益,這點就必須打上問號,很可能犧牲了環境與生活品質,卻賺不到錢,使澎湖賠了夫人又折兵。
退萬步論,假設中國旅客來澎湖真的能讓我們賺到錢,我們還必須思考觀光收益的依賴形成經濟上依賴的風險,而這將增加台灣在政治上的脆弱性。一旦中國政府以此為籌碼來脅迫台灣與澎湖的地方經濟,就會影響我國政府決策的自主空間。
最敏感的一點,是澎湖的戰略位置與國安風險:澎湖就位於台澎防衛作戰的最前線,軍事與安全環境自然獨特,而開放更多中國旅客不只會帶來被情報蒐集的風險,對軍事機密的安全性也必然有所衝擊,更不用說,中國資本或企業進入澎湖可能對我們的產業結構與基礎設施形成潛在威脅。
這不是空口白話的推論,已經有太多前例值得我們留意:
去年(2024年)10月1日,兩名中國籍旅客「姚姓夫婦」在台北西門町騷擾由「香港邊城青年」組織的集會活動,破壞旗幟並出言挑釁;我國政府便於10月3日將姚姓夫婦驅逐出境,並撤銷其入境許可。
今年(2025年)1月24日至25日,菲律賓國家調查局在馬尼拉國際機場逮捕了兩名中國籍人士,指控他們以旅遊為掩護,非法拍攝菲律賓海岸防衛隊的船隻和軍事設施。(即「巴拉望省中國間諜案」)
今年(2025年)2月22日,美國政府表示將研議禁止中國公民獲得學生簽證,並限制中國學者進入國家實驗室,以防止中國藉此進行間諜活動,以及竊取技術與情報。
隨手一查便會發現,無論國內外,都面臨部分中國旅客在境外從事間諜活動的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潛在威脅,澎湖群島作為我國防衛最重要的一環,國家安全風險是必須最優先考量與評估的。
事實上,澎湖旅遊產業發展所遇到的挑戰,並非中國旅客到來所能解決,即使開放更多中國旅客來澎湖觀光,也改變不了產業現況下的問題。但開放更多中國旅客來澎湖,風險與弊害卻十分明確,不僅澎湖的環境、居民生活、觀光資源與基礎設施都會面臨被破壞的巨大風險與壓力,關乎每個國民安全的國安風險更不容忽視。
這就是為什麼澎湖不該開放更多中國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