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者的自適指南:將注意力從博取認同拉回,逐步還原關係裡的「真實我」
舊名《你可以當好人,但不要好得不像人》本書會讓這樣的人學習新模式:
討好者或許是自助類書籍的最大宗讀者。他們不喜歡自己人生的感覺,希望有所成長和改善。然而,由於他們太仰賴其他人的肯定,根本無法向他人求助,唯一的選擇只剩下嘗試自我成長。隨著時間過去,他們更加挫折,因為真正的成長不是孤軍奮戰可以達到的,我們都需要社群。沒有其他人的挑戰和回饋,我們很容易以為自己的想法都是正確的——這意味著不需要任何改變。
一直以來,我們都聽到「應該脫離舒適圈」的勸告。人們總是說,唯有脫離現況,朝有意義的新方向發展,才算是真正地活著。這是以生產力為導向的社會高唱的陳腔濫調。
假如我們相信舒適圈是不好的,就會失去生命當下的豐富,一停下腳步就充滿罪惡感,也會隨時對未來的表現感到壓力和焦慮。
我們不需要有巨大的進步。可以先移動到舒適圈的邊緣,有意識地輕輕踏出邊界,待一陣子,直到變得舒適為止(成為擴大後的舒適圈範圍)。接著,我們重複這個過程——拓展,調適,適應。如此這般,不斷重複下去。
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就要聚焦於三個面向:
我們都應該將一個訊息刻在心底:你已經夠好了。
這本書的內容大多是老生常談,缺乏新穎的洞見。從《或許,你該勇於讓人失望》到「完美主義」,再到「討好型人格」,這些線索似乎都與焦慮和倦怠有所關聯,可惜這本讀完後收穫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