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名
生之祝禱:如果有一天,可以自行決定要不要出生來到這人世,你將如何選擇?
■ 摘錄
當他們說『想要生小孩』時,那種欲望本質上跟『想要吃好吃的食物』、『想要看好看的動畫』是沒什麼兩樣的。有很多很多人都是因為非常自私的理由和願望而生小孩的,像是『希望小孩傳宗接代』、『希望小孩繼承家業』、『希望小孩在年老時照顧自己』或是『希望增加勞動人口』等等。當時的人們沒有『強迫出生』這樣的概念,所以不確認小孩意願就把小孩生下來這樣的行為,並不被當成是一種『強制』。
殺人是『剝奪他人生命』,強迫出生則是『將生命強加於他人』,這兩者都一樣,都是非常要不得的行為。
我總覺得,在人生最開始的階段自己的意願就受到忽略,這個事實肯定會成為這孩子一生無法解除的詛咒。對於孩子的出生,我想獻上的不是詛咒,而是祝禱啊,我是真的想打從心底祝福她的。這正是我們的初衷,同時也是合意出生制度帶給我們的最大恩惠,不是嗎?
後記
「我真希望自己沒有生下來。」二○二一年獲得芥川獎時,我在頒獎典禮的演說上說了這句話。我不斷想著:自己為何出生?為何非出生不可?出生必然是種幸運嗎?死亡又必然是不幸嗎?為何世人總是慶喜出生而忌避死亡?有沒有可能出生本身便是最大的災禍?有沒有可能未曾存在才是最幸福的狀態?為什麼我無法決定自己願不願意出生?那麼,我又能否決定自己如何死去?
寫出這本小說後我很常被問一個問題:「那麼李琴峰,妳自己是否贊同『合意出生制度』呢?」我不會、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對我而言,小說能做的僅有提出問題、引發思考,但對於小說所提出的問題,即使是小說家本人,也無法提供解答。
■ 評論
這是一本小說,讓我想到芥川龍之介的《河童》,其中描寫河童的父親會詢問還在母親肚子裡的孩子是否願意出生,如果孩子拒絕,接生員便會注入液體使其消失。
在《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中,梳理了《舊約聖經》的《傳道書》、蕭沆、貝納塔、叔本華與佛陀等關於「寧可未出生」的思想。而這本小說則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假設「安樂死」與「合意出生制度」成為普世價值觀,並將其視為理性、量化與科學的結晶。這樣一個虛構世界引人反思當今普世價值觀的潛在問題,令人驚嘆。
當然,從前人經驗來看,思索「寧可未出生」終究是徒勞的,因為能思考此問題者已然出生,唯一可選擇的是「如何活下去」或「如何終結生命」。然而,若選擇活下去,便會面臨另一個問題,如同莊子所言:「世人皆欣生惡死,哀死樂生。」普世價值觀所認同的樂觀、理想與意義,似乎又陷入如同小說中「未思考而接受」的一種虛無主義困境。